宿迁网讯(记者裴凌曼)泗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洪泽湖畔耀眼的明珠。新中国成立以来,泗洪境内经考古发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及古化石点处、是江苏省主要的文物埋藏区与考古发掘地之一。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近年来,泗洪县博物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考古机构对顺山集、韩井、赵庄、雪南、毛山古象化石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据。其中顺山集遗址考古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江苏省文化厅批准为第二批“江苏大遗址”。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泗洪的文物藏品数量,进一步拓宽了泗洪悠久的历史内涵。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9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泗洪县文化艺术中心内的泗洪县博物馆,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距今约五六万年。“这件文物,可以说是我们馆内的第一件‘镇馆之宝’了。”解说员夏一茹向记者介绍,展示柜里面所展示的就是淮河古菱齿象的象牙。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据了解,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于年5月在泗洪县石集乡桂台村的涵桥水利施工现场发现。当时发现的化石遗存位于溧河大堤东侧排涝大沟的河床之下,埋藏深度距现地表约3.5米,工作人员发现了象牙(门齿)、下颌骨、盆骨、脊椎骨、肩胛骨、肋骨、四肢长骨等众多骨骼化石,并集中分布在约40平方米的范围内,是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的骨骼化石,从臼齿磨痕判断象龄约50岁,正直壮年,硕大的骨骼十分震撼,后经过专家判断距今约五六万年,泗洪发现的这具完整古菱齿象化石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在江苏省当属首次,为淮河古菱齿象研究增添了重要资料,对复原淮河中下游地区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古象化石经修复后,进行了复原展览,目前已成为泗洪新的城市名片。据泗洪县博物馆馆长马功介绍,古菱齿象是生活在距今1——20万年的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动物,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齿象体重可达10——14吨。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由于这类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专家们根据象牙的特性和生活的区域,给它们取名淮河古菱齿象,简称淮河象。马功告诉记者,淮河象生活在亚洲,长得很温顺,牙齿上长花纹,象牙粗壮且长,非现代象牙所比。淮河象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泗洪这片沃土在遥远的时代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陶釜顺山集文化陶器“这里展柜内陈列的是修复的顺山集文化陶器,以陶釜与陶灶最多,有考古专家称誉顺山集文化陶灶是‘中华第一灶’,陶釜形制敞口弧腹,近似巨大的头盔。陶灶体形厚重,平面圆角方形,灶门位于前端,后壁内侧居中缘边突起,两侧各有内凹的提手,与陶釜组合起来既适合又美观。”跟随解说员的介绍,记者来到了第二展厅,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据悉,顺山集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地理环境属岗丘地貌,遗址坐落在重岗山坡地之上,经考古勘探,遗址总面积17.5万平方米。年至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泗洪博物馆联合发掘,共发掘面积约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发现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灰沟、火灶、兽坑、环壕、墓葬等;出土遗物有大量陶器,器类有釜、罐、碗、壶、匜、杯、鼓、支脚、纺轮、纺锤、网坠等,其形制古拙敦厚。并见有种类多样的陶塑,有人物、猴、熊、猪、狗、禽鸟、鱼、龟等,这些原始作品制作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顺山集人的艺术情趣。从出土的陶鼓与陶埙看,他们已有了音乐和舞蹈的演艺活动。还出土有生产劳动的玉石器,有石磨盘、石磨球、石锛、石斧、砍砸器、石研钵等。顺山集文化陶器年11月18日,30余位知名专家与学者汇集泗洪,对顺山集遗址考古成果进行论证。与会专家认为:顺山集遗址体现了较完整的淮河流域史前聚落形式,其前后延续年代为距今至年,尚处在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填补了黄淮下游新石器时早中期文化的空缺。根据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该遗址的一、二期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它把江苏省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年,被称为“江苏文明之根”。同年,顺山集文化遗址荣获“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每一件文物,都隐藏着历史密码,泗洪博物馆内藏品上迄远古时代,下至民国时期,尤以新石器时期、汉代和近代文物为特色、较全面地反映了泗洪地区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面貌,每一件文物仿佛都在讲述着泗洪灿烂的历史文化,每个细节都透着历史的厚重,踏上“寻宝”之路,解锁“文物”密码,追逐神秘宝藏之旅,博物馆无疑是探秘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10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