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将历史与现代、景区与街区紧密相连。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人,是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省委书记李强说,发展的目标,是把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不仅生态美,更要生活美正是葡萄成熟时,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孙克联这两个月异常忙碌。“我们这里风景好,但就是穷。原先种水稻、小麦,加起来一年也不到两千块。”年过六旬的孙克联曾经和当地很多人一样,靠着几亩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年,镇里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孙克联开始种植葡萄。如今,他的葡萄生态农场规模达70多亩,年产优质鲜葡萄30万斤。“生态美,生活也要美,关键是致富。”宿豫区来龙新城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朱立胜介绍,为了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宿豫区来龙镇集中连片建设了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采摘和苗木花卉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总规模已经达到了多亩,外出劳动力开始纷纷返乡。毋庸讳言,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而美,但有不少地方经济穷且弱。我省重点扶贫的6个集中连片区和12个贫困县都在苏北,而江淮生态经济区占了其中一半,成为“扶贫”的重中之重。坐拥大片绿色资源,如何让身在其间的百姓在经济上更多受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禀赋变为发展优势,挖掘富民潜力,打通增收渠道,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内愈发成为共识——宿迁和淮安重点发展有机果林等特色农业,推进产业链延伸;里下河地区发展优质大米、有机蔬菜和特色水产养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岗位;有条件的地区瞄准农旅结合方向,盘活村级集体资源和资产,依托传统民宅发展民宿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区,不能让老百姓守着生态没饭吃。”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说。泗洪是全省12个重点扶贫县区之一,发展不够充分、增长不可持续、群众不够富裕的问题突出。“我们将把推进机制创新作为破解生态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优化整合农业、旅游、环保等部门职能,加大生态和富民考核权重,着力构建与生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机制,打通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通道。”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心今年23岁的李健超是高邮市卸甲镇郭楼村的团支部书记,也是一个返乡创业的家庭农场主。从部队退伍后,在镇村及家人的支持下,去年他投资80多万元办起了鸿翼家庭农场,初步形成了生态养鸡、养鱼、生态蔬菜与西瓜种植的绿色发展模式,预计明年就能收回投资,后年盈利。面对未来,李健超很有信心,“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携手创业致富”。“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江淮地区的地方主政者,都面临过这样的人才流出尴尬:长期以来,因为经济不够发达,该区域主要是劳动力和人才的输出地。从发展的资源要素看,江淮生态经济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研究生的返乡比例不足三成,本科生仅六成,专科生占八成,学历层次越高,回来的越少。“没有人才结构的改善,无论是富民,还是发展,都不可能有大的改观。”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表示,必须用带动就业和扶持创业“两条腿走路”,为百姓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创造更好环境,实现从外出“打工潮”向回乡“创业潮”转变。“引人留人”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李强书记强调,建好江淮生态经济区,必须将“人才逆差”扭转为“人才顺差”,将“人才洼地”打造成“人才高地”。随着大城市挤出效应增强、区域交通更加便捷,三类人群成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