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历史悠久,从遥远的地质时代,上古史前、先秦汉晋,到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文物、古迹、遗址、遗存众多,堪称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文化巨著。当我们参观游览这些古迹遗存时,便会穿越时空,回归到历史的节点,与历史对话,触摸盱眙历史的厚重,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冰川遗存古来石
“古来石”位于河桥镇龙泉村古来组的后山上,巨石高2.4m、阔均2.6m,体积达7.24立方米,重达18.75吨,巨石下面有三块大小不等的小石块垫撑,独自兀立在山麓台地,看上去似乎摇摇欲坠,推之可倒、风吹可摇,但却巍然不动、千年屹然,且击之如磬、声如洪钟。当地老乡传说此是天外飞来的神石,尚有灵性,若对其祷告许愿,准能应验,故而给巨石挂红披彩,烧香叩拜,终年香火不绝。其实这是冰川遗存的奇观,据悉我省仅此一处。
当地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在很古很古以前,淮河岸边住着石娃和水姑。一天,淮河水怪巫支祁在河上游荡,见到水姑心生邪念,欲据己有,若不相从,就水淹淮河两岸。水姑为了不连累淮河两岸百姓,便假装从之,藏匕首在身,前去刺杀水怪。石娃便站在河边山坡上期待着水姑归来。水姑到了巫支祁的宫殿,便掏出匕首刺向巫支祁。巫支祁猝不及防,被连刺数刀,痛得哇哇大叫,伸手把水姑抓住摔死了。而石娃一直站在山坡上痴痴地遥望,等待水姑的归来,不知道等了几千几万年,最后变成了一尊顽石,永远地屹立在龙泉后山。在盱眙,这样的地质奇观还有几处,如盱城二山的“万卷书”,穆店癞石山的“巨石阵”、西南山区的“山顶石海”等,都会把您带入遐想之中。
(河桥龙泉冯岗后山上的古来石)
盱眙境内古遗址
(1)旧石器时代。在穆店乡的龙王山、洪山乡的花果山、古桑乡的白虎山、盱城镇的第一山、十里营乡的三墩村、鲍集镇的铁营(临近下草湾)等地,均发现有属于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在淮洪新河引河两岸(引河北为泗洪县双沟镇),还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2)新石器时代。六十年代初,在管镇孙大庄、兴隆乡的祖窑、十里营霸王城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又在桂五、穆店、黄花塘、观音寺、官滩、东阳、张洪等地发现打磨石器工具。如:桂五镇六桥村后涧组的大墩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维桥乡车棚村范家岗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桥打石山西面的潘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此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浙江良渚文化较为相似。在古城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尖底陶壶、石斧等文物。
(3)下草湾古人类遗址。“下草湾”位于境西北,鲍集镇与泗洪县双沟镇交界处,距盱城四十余里,为黄土高岗地形。年6月开挖“淮洪新河引河”时,挖掘出许多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截长圆形化石,经鉴定确认是古人类右侧股骨上段化石,并认为这种猿人应该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距今约4~5万年,属新人阶段,晚期智能人。后将此命名为“下草湾新人”,此地层亦称为“下草湾文化”。目前,由泗洪县在淮洪新河引河的对岸建立了下草湾人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展出在这里出土的巨河狸、古麋鹿、古象、鳄鱼、水牛和硅化木、刺沙罗、古银杏、苏铁、水杉等古代动植物化石,以及古人类使用过的打制石器等工具和活动的遗存。展现了下草湾人从有巢氏那里学会盖房,从燧人氏那里学会用火,从神农氏那里学会种田,还在实践中学会捕鱼和狩猎,在与大自然的争斗与和睦相处中不断进化的过程。
(人类进化过程图)
在史前时期,下草湾人就崇尚打猎,以身背弯弓为荣,故称自己是“夷人”,称射落九个太阳的后羿为自己夷人部落的首领。后来,夷人部落日益强大,泛称“九夷”,还在淮河两岸建立了“徐”、“梁”等夷人小国,其中梁夷都于梁山,徐夷都于淮北。近年来,在县境的穆店乡龙王山、古桑乡白虎山、洪山乡花果山、盱城镇第一山、十里营乡三墩村等处不断发现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管镇孙大庄、十里营甘泉山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十多年来,又在桂五、穆店、黄花塘、观音寺、官滩、东阳、张洪等地发现打磨过的石制生产工具,在维桥乡车棚村的范家岗附近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的时代基本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和江南良渚文化相似。
(下草湾人生活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4)商周古遗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河桥的六郎墩、潘墩,以及在高桥、维桥、马坝、黄花塘、穆店、桂五、观音寺等地,相继发现殷商、周代遗址10多处。其中:六郎墩为古村落遗址,出土有鼎、鬲、甗簋、盆、豆、碗、杯、钵、罐、纺轮等陶器,还出土骨锥、骨匕、鹿角锥、鹿角锤、铜小刀、铜镞等。
象山矿山(地质)公园
“象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位于县城区北部,淮河大桥右侧。公园的前身为象山建材矿山,这是从清朝后期就进行露天开采建筑石料的百年老矿。矿区于年关闭后全面进入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阶段,并被列为盱眙县“十一五”旅游景区开发重点项目,同时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矿山公园开发建设项目。
(盱眙象山矿山地质公园石塘碧波)
象山矿山地质公园以淮河风光和矿山复绿生态为依托,以保护和展示采矿、地质遗迹为主体,按照“一心一馆五区”的建设布局,即:公园入口的集散管理中心,公园主体的矿山地质博物馆,以及采矿地质遗迹展示区、河岸亲水花园区、石塘水上娱乐区、崖壁拓展运动区、奇石文化园和矿山生态恢复区。公园集“矿业文化、科普体验、观光游览、极限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是华东地区知名的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现在正在设计建设立体观光电梯、山顶循环观光路线等工程,届时可将矿山地质公园景区与山上的玉皇宫景区连为一体。
(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
(盱眙象山地质公园采矿工人雕塑)
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位于地质公园入园处,造型尤如一艘巨轮。该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布展面积平方米。展馆以突出“科普性、观赏性、趣味性”为主旨,陈列了大量的图文、展版、实物、标本、模型等,采用声、光、电等多种表现手法,主要展示宇宙浩渺、地球奥秘、生命进化、矿产形成和地质环境保护等知识,并重点介绍盱眙本区域的地质和矿业,推介盱眙特色的优势矿产资源和旅游地学资源。馆中陈列了江苏省发现的种矿产标本,突出展示了盱眙境内的凹凸棒粘土,因其储量最大、品位最好、应用最广而最负盛名。在地质博物馆里,还陈列12生辰石,让游客通过宝石对应自己的生辰,颇有意思。
(盱眙县地质博物馆)
(盱眙县地质博物馆展品)
春秋管鲍分金亭
“管鲍分金亭”位于境北管镇、鲍集两镇之间,距县城20多公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义气分金、慷慨赠金的事迹而建。传说管仲、鲍叔牙结伴来临淮邑经商,路上拾得金条,便让仆人看守以候失主来领。仆人意欲私吞,俯拾时金条却变成赤练蛇,被农夫斩断。管、鲍二人再来时发现金条已断。农夫则对二人曰:“你们乃国家之栋材,且能为生活窘迫而荒废,此金当赠于你们。”管鲍二人同曰:“天赐金,焉私分,当遗(wei)于民”,遂分赠与当地南北两村。乡民感念管鲍大义分金、慷慨赠金的精神,则将南面的村庄改名“管公店”,北面的村庄改名“鲍家集”,两村还筹款建亭以纪之,名曰“管鲍分金亭”。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峰将军曾率兵来到这里,在分金亭前向战士们讲述亭子的来历,要求传承民族大义、发扬优良传统,还作诗一首:“武略贯诸候,英名万古留。分金遗迹在,精神足千秋。”年,管镇镇在街道扩建时复建了管鲍分金亭,以雕塑和壁画的形式再现了当年管鲍分金时的情景。
(管鲍分金亭)
穆店马湖战国窖藏
年2月10日在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出土的上盖金兽、内装郢爰金币的陈璋圆壶,是迄今我国一次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现已成为南京博物院馆的“镇馆之宝”。“陈障圆壶”高26.6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0厘米,壶口沿内有铭文11字,圈足有铭文39字,分别记录了壶的重量、容量和齐国陈璋率兵伐燕的经过。此铭文与美国宾州大学博物馆收藏的“陈障方壶”铭文仅有一字之差,可见二者为姊妹壶。铜壶的镇盖为俯伏金兽,整重克。壶中装有郢爰金饼、金币共11块,重克。其中最大的一块钤打54个方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钤打方印最多的一块郢爰。同时出土的还有马蹄金、麟趾金、金饼等共38件,单纯金制品就重达21.5公斤,在国内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盱眙文物精品:陈璋圆壶与金兽、金币)
秦汉东阳城遗址
“东阳故城”位于县境东部,江苏与安徽两省交界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城是由东西两城并列组成,合计占地约1.5平方公里。东阳城前身为春秋战国时的吴边邑卑梁,秦时于盱眙同时置县,汉时为东阳县、东阳郡之治所。
东阳城附近有众多古墓群,城址东南的战国到汉代的“庙塘古墓群”、“圩庄古墓群”、“老虎山古墓群”等,城址西北的汉代“大云山古墓群”、“小云山古墓群”等,地下文物极为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土有大量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年发现的一尊“秦权”,是秦代统一度量衡时的重量标准件,上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的铭文。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一组木刻画,星象、人物故事和杂技百戏等内容。其中星象图与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四月一颗慧星记录大致吻合,经南京博物院断定,它是一幅慧星运行图,比耶鲁撒冷的慧星图还早年。年出土的漆案,制作精美,上有铭文多字,是漆器中的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出土的玉带钩,漆耳杯、漆奁盒,铜器博山炉,耳杯形铜灯,蔡国铜剑等,都是价值很高的重要文物。
(东阳出土的后羿射日木刻星象图)
(东阳出土的秦权)
说到东阳不得不说到与“三句成语”有关的“两个人物”:
陈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九月,陈婴揭竿举义,聚众反秦,以灰布头巾扎头而留下“异军突起”的成语,后投项羽,成为推翻暴秦、复楚兴汉的功臣,受封为棠邑侯,后人曾在东阳城西建庙宇祭祀。
陈阿娇。陈婴的重孙女,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西汉初,汉景帝6岁的二儿子刘彻为“胶东王”。祖母、姑姑问其是否要找媳妇,并让好多宫女过来给刘彻看,刘彻总是摇头。当看到陈阿娇时,却点头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藏之”,这便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后来,刘彻成了威震天下的汉武大帝,阿娇也成了权倾朝野的大汉陈皇后。后因宫中巫蛊事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阿娇花重金延请一代文豪司马相如为作《长门赋》,成为千古绝唱,故有“千金买赋”的成语。
东阳人物还有:三国时曹魏司徒陈矫,晋朝开国功臣陈骞,南北朝南齐萧道成的母亲孝宣皇后陈道正,女扮男装跻身南齐棋坛的“棋坛花木兰”娄逞,现代著名版画家莫测等,都是东阳的名人。
大云山西汉王陵
大云山汉墓位于东阳故城北的大云山。墓主人为西汉江都王刘非。刘非是汉武帝同族哥哥,15岁时就主动请缨平叛吴王刘濞的“七国之乱”,因功勋卓著而加封江都王,死后安葬在盱眙东阳的大云山王陵之中。刘非墓采用了汉代最高规格的葬制,同时采用“中”字墓形、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彩绘玉棺等四种葬制,在全国已发掘的诸侯王陵中极为罕见。墓中共出土金缕玉衣、玉棺、金银铜铁器、玉石陶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一万多件,铜钱数十万枚,其中许多文物是首次出土。如一套22件的编磬,带有几何暗花纹的铜镞、铜戈、铜铍、鎏金铜象与驯象奴、鎏金铜犀牛与驯犀奴等。其中有两件银盒为凸瓣纹饰,具有地中海地区风格,经确认为外邦银器。还有分别刻有“诚信”、“信印”铭文的铜质双面印章,刻有“长相勿忘”铭文的虎符形衣带钩等,出土的文物精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大云山汉墓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声名远振。
(大云山汉王陵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
(大云山汉王陵出土的文物精品--编钟)
盱城宋代古城垣遗迹
(1)盱眙古代城墙范围。据历代县志记载,至明初时盱眙古城仍比较完整,城墙总长度约27里,其中沿淮为砖石墙体,山上为夯土包砖墙体,城墙墙根均为巨石砌成,砌石间以糯米汁和石灰膏粘合,相当坚固。城设有六门:东曰陈门即宣化门,西曰玻璃门,南曰南门,北曰水门又叫永汴门,东北曰慈氏门也叫庆先门、山口门,西南曰宝积门。
(2)盱眙古城的修建。在《资治通鉴》、《南北朝·宋史》、明正德、清乾隆、光绪《盱眙县志》等许多史书典籍中,都记述了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盱眙保卫战”。盱眙太守沈璞和辅国将军臧质以区区三千守军,力拒北魏拓跋焘三十万大军,魏军围攻一个多月都无法攻克,只得仓皇退兵。可见盱眙城池非同一般,应是固若金汤之堡垒。
又据《太平御览》引《盱眙图经》记,唐至德二年(年),大诗人高适任淮南节度使,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在盱眙梁山建长围之城。规模最大的是南宋时所建的盱眙城墙。南宋时,宋金划淮河为界,盱眙作为“边城”成了抗金最前沿。据《宋史·高宗纪》载,绍兴六年(年),右仆射张浚命依山筑城。时值盛夏,从山下运土上山,每天下达任务,严格考核验收,并将城垣之外所有竹木悉数砍尽,坟塚全部清除,以致城墙外围的数十里间一览无余。史料中记,筑城之际,对岸泗州金兵派出三百骑兵日夜沿淮河巡察,密切监视盱眙的筑城情况。又据《宋史·宁宗纪》所载,淳熙十一年(年)冬十月修盱眙军城。城周回27里(而泗州城只周回9里30步)。在《郡志》中,也有修城记载,宋嘉定十一年(年)对盱眙城进行重修,这是所见到的最后一次筑城记录。如今在城内山上发现的古城墙遗存,在城北天龙山上发现的“跑马道”遗迹,虽经千年,仍基本保持原貌,在卫星地图上均清晰可见。以此可知当时城池的险要坚固,以及迅速调动兵力、强化城防坚守的战术谋略。
(3)烧制城砖和石灰的窑址。建筑27里长的城墙需要大量城砖和石灰。据考证,所用城砖大部分来自周边各州府军县,目前已发现有泗州、盐城、吴县、朐山县、天长县、招信县、招信军、铜陵县等地址铭文砖达多种多款,可见为了家苦熬盱眙城墙的修建,南宋正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持。在盱眙古城东门外发现大量古代窑址,仅在多米见方区域就发现窑址26座。其中有的是烧制城砖的,推测招信军、盱眙县的城砖可能有一部分在此地烧制。而更多的窑址是烧制石灰所建。盱眙山的石质为石灰岩,可以就地烧制石灰,目前在四山就有大量石灰窑,其中有的窑址直到前些年还在使用。在东门外琵琶井南侧山涧中叶有石灰窑,并一直在使用,近几年才停烧。此次东门外古窑址正是这类小型的“馒头窑”,设计简单、建造方便、使用效果好,而且造价低。正是这些如同繁星的小型馒头窑发挥作用,才保证27里城墙浆砌时的石灰需求。
(盱眙县东门宋代馒头窑遗址发掘现场)
(4)盱眙故城的拆除。据相关史料和县志记载,盱眙城墙废于明永乐间(~年间)。相传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设计谋攻占了盱眙城后,深为其城垣险要、易守难攻而震惊。故以与祖陵风水相背为由,下令拆除城墙。于是调动千军万马,“列军盱眙山阳之途,人持一甓(pi,砖),传递而去,创大河卫于淮安”。“城根巨石,最为坚固,因修泗州护堤,起取殆尽”。就这样不动一车一船,竟把27里长盱眙城墙的城砖“传递而去”,“传递”到了百里以外淮安,真算是个奇迹。所以,沿淮的砖城从此不复存在,山上的城墙也拆去了包在外面的墙砖,仅留下了原来的夯土,故现在只剩下那道蜿蜒如龙、延绵不绝的“土埂”,还在默默地记忆着当年盱眙城墙的高大险峻与固若金汤。
(盱眙城北天龙山上的跑马道遗迹)
(5)盱眙故城墙现存遗迹。现可见的为宋城墙遗迹,在清风山、天台山、慈氏山、二山和象山东侧一线。为一条顶宽3~5米,两边低、中间高的“土埂”,土埂内侧(朝山面)高出地面约2~3米,外侧(朝坡面)高出5~8米,陡峻处甚至高达10~20米。古城墙遗迹总长约在15里左右。沿着城墙朝山一侧,有宽约5~10米的平整地带,俗称“跑马道”,实为兵力调运通道。在城墙遗存中,相隔三五百米和转角处均有一圆形的土台,据考为圆形“燧台”或弧形“马面”,盱山因夯土城墙不可能采用矩形马面,故而采用弧形,且将马面、燧台(烽火台)、哨楼(哨兵瞭望台)三者合为一体,实为盱眙城墙的一个创新。
(残留的盱眙城墙土垣遗迹和城根的砌石1)
(残留的盱眙城墙土垣遗迹和城根的砌石2)
宝积山南宋岁币库
宝积山曾有南宋时建的“岁币库”。南宋时,昏庸无能的南宋皇帝赵构听信奸臣秦侩,力主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岳飞,撤查了韩世忠,与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条约》,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南宋向金国“称臣割地、岁贡贺旦、自列於藩属”。宋朝每年向金国缴纳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另有金、银、玉器各数千件,并于每岁春季搬送至对岸的泗州交纳。于是,宋廷便急令在盱眙宝积山修建“岁币库”,以便全国各地上交的岁贡银绢送此存放,然后统一渡河送至泗州。南宋著名学者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中,就有一篇《淳绍岁币记》,详细记述了宋孝宗淳熙至宋光宗绍熙年间交纳岁币的情况。当时的国信使郑汝谐写诗曰:
“忍耻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
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
宋代大诗人戴复古也写有《盱眙北望诗》云: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
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此一时期各地官员押送岁币来盱,闲暇则到第一山游览,故第一山题刻中南宋时代为多亦在情理之中。
当年金银绢帛运往泗州城交割,金人百般刁难,常常“十退其九”。后来,有个叫做安节的盱眙人任岁币吏,又遭刁难时便愤然道:“若嫌此贡品,可倾入淮中。我堂堂宋臣,岂容骚奴戏侮,大不了同归于尽。”金人见其正气凛然、刚烈难犯,只得悉数收下。清代盱眙诗人李嶟瑞《游盱眙登宝积山》诗中感叹:
愁云万迭镇层峰,石径犹疑战马踪。
南渡衣冠惭小国,北人臣妾视高宗。
金缯不惜抛流水,社稷何曾复故封。
登眺枉为韩岳恨,夕阳寒寺一声钟。
号称“江左二王”的盱眙诗人王荫槐也有《登宝积山与客谈南渡事怀古》诗:
国弱偏能岁币多,狱成三字为通和。
敌人遥执中朝斧,义士空挥杀贼戈。
触目忧虞古城郭,填膺悲愤莽山河。
当时一桧污青史,张俊其如附佞何?
大明宣化老街
“宣化街”又称“山上街”,因古代县衙设在该街道西端,宣化街处于县衙门前,故又称为“县前大街”。自古以来,宣化街是盱眙最为繁华的街道,天潢贵胄、商贾云集之地,尤以明代最盛。街道东端设有“东门”,又称“宣化门”。宣化老街位于第一山、清风山、戚家山、慈氏山的环抱之中,古时下山有东官路、西官路,出城有宣化路,山下即为涧沟渎,向西即为第一山,向南为十字街。今天的老街紧邻宣化路和山水大道,在山水大道入口处建有“大明宣化老街”的牌楼,建筑采用明清时代传统式样,青砖灰瓦,古式古香,走进大明宣化老街,俨然有一种时光倒流,穿越明清的感觉。
(大明宣化老街)
(山上老街的古道车辙)
沉沦水下的泗州城
“古泗州城”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淮河对岸。春秋战国时为南北古道上的渡口驿站,属徐国,因与“善道”(盱眙)隔河相对且紧临淮河,古称“临淮”。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年)置“临淮郡”,南北朝时北周大象二年(公元年)设“泗州、治宿豫”,唐开元二十三年(年)移治临淮始称“泗州”。隋凿通济渠(汴河)连通黄淮,汴河穿泗州城而入淮达盱,城内汴水可行漕艘大舸。因汴水将泗州隔为东西两城,明代将二城合一,筑城墙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设城门5座、水关2座。至唐宋以来,泗州城向为运河漕运重镇,因扼守淮河,通衢南北,故有“南北要冲、水陆都会”之称。至宋代,泗州城已十分繁华,史称“奔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有“泗州十景”,景色秀丽,故朝廷政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到明代时,因明太祖朱元璋在城北建祖陵,每年举行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朱明王朝的“行宫”,泗州城的繁荣亦达到了空前。城中街道纵横、市井如昼,汴河从北入城,穿城向南,自香花门出而入淮河,城内沿河船舶如流,两岸商铺鳞次,商贾蚁集、行人如云,官衙府邸、寺院廊亭,并作为历代州郡治所,且为淮东节度使、宣抚使、监察御史、提按刑按察使、凤泗兵备道、漕运转运使等官衙所在地。另有儒学府、训导署、书院、试院等建筑,尽显泗州之尊严与奢华。
(泗州城考古现场)
泗州还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东汉时临淮都尉严佛调就弃官礼佛,翻译佛经。唐中宗年间(公元年)国师僧伽在此建“普照王寺”,因僧伽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化身、泗州大圣转世,故又称“大圣寺”,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名刹之一。寺院内建有佛塔一座,塔高尺,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十数里可见。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其作《僧伽歌》,宋代大文豪苏轼为其作《僧伽塔》诗,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为其书《重修大圣寺灵瑞塔碑记》。僧伽大圣的真身舍利深藏于塔基地宫之中,为历代佛家弟子所景仰。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年)黄河夺淮,泗州城沉沦于洪水之中,至今已沉睡于水下多年,素有“东方庞贝”之称。经考古发掘,近年来对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已发掘出部分内外城墙、城门月门、箭楼城堞、马面水关等建筑,还有部分街道、巷陌,桥梁、房屋、寺庙、佛塔、亭阁等建筑的遗迹,具有较高的考古与旅游开发价值。
(古泗州普照寺遗址出土的可供数百人煮食的巨型铁镬)
(泗州城出土巨大的驮碑石鼋)
(泗州城灵瑞塔地宫遗址)
作者简介
马培荣,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是“人不在诗坛之中,名不在文人之列”的史研业余爱好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上下册)、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画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5册)《盱眙百名优秀退役军人》《盱眙军地骄子》《盱眙简史》《盱眙杏林史集》《盱眙革命老区发展史》等数十种图书,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责任编辑:周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