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在泗洪县双沟镇罗岗社区,记者碰到了镇组织委员田振元,如今他几乎每周都来,成了居民的老熟人。“以前,我一个月都来不了一次,要么赶着去县里开会,要么困在办公室赶材料,基层减会‘解放’了我们……”他告诉记者:“去年底,写年终总结时,脑子一片空白,总不能写开了几百次会,报了上千份材料吧?”双沟镇距离泗洪县约30公里,开车单趟要40分钟。这段路,以前田振元每周都要跑三四个来回——进城赶会。
田振元的个例很容易引起基层干部的共鸣。“我去年开了多个会,平均每天两三个会。”苏南某区一位副局长说:“减会还得加把劲,我刚从今天第三个会场出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会?他分析道,第一是推进会“绵绵不绝”,比如要搞一项大型活动,从头到尾要开十几场推进会;第二是“陪会”,一项工作部署会,虽然不是主要职能部门,但也要台下陪坐以示重视;第三是“套会”,如今多开电视电话会议,本义是为基层减负,但基层往往刻板地“套”上级的会议规模,不让摄像头前空荡荡,把街道甚至社区人员也喊来开会。开会“凑人头”的风气社区也不堪其扰。一社区书记告诉记者:“征求意见时,我反映会议太多。结果上级真的给我‘减负’了。大会小会改喊社区主任去凑数了……”
“现在不用再围着会议转,我们就有时间琢磨工作思路,多往村里跑了,心里踏实了,工作也有了成就感。”田振元说,如今每周去三四趟村里,“推门就进”,村干部不把他当外人。他今年制定了一个目标,争取把各村党员走访一遍。4月15日,泗洪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的管理办法”,要求能以文件、电话等形式推进的工作,原则上不开会;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一律不得召开;今年下发文件、牵头召开会议数量要较上年度减少二分之一。
“少开会”后如何“开好会”,各地正在探索。大楼街道组织委员宋素芬介绍,以前每周一三六必开会,周一部署会、周三推进会、周六总结会,如今镇里实行“周一例会”制,主要领导参加,各项工作一起布置,时长个把小时,原则上一周就一会。遇到突发情况要开会,先征求其他部门是否要“搭会”,避免重复开会。“例会开得怎么样,县委书记每周一会下乡随机抽查——‘推门听会’。”泗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春建介绍,听会后县委书记顺带和几名镇干部开个小型现场会,精准部署工作,简洁高效。
“会议多、检查考核多、报送材料多,到村入户少、到厂入车间少、现场解决问题少。”泰州市海陵区九龙镇概括出了“三多三少”问题。九龙镇党委副书记沈天喜说,对症下药,除了精简合并会议,开短会少发文件,全镇倡导变“会场”为“现场”。项目建设、水环境整治、环保固废专项整治等工作任务很重,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全部到一线,现场讨论定方案,变“会后办”为“马上办”。如今镇上共20个在手推进项目,挂钩干部差不多每3天就到项目现场一次,现场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难题。
“减会”带来的连锁反应,群众看在眼里。以前大家说来社区像进机关,一找干部不在,经常是“开会去了”。泗洪县大楼街道北新集社区党总支书记江永干感慨,如今干部围着居民转,每周一个便民服务主题活动,居民说“社区热闹得像游乐场”。
“以前下面往上跑,会上才见到县里领导干部,如今上面往下跑,经常会在镇村里碰到他们。”宿城区埠子镇肖桥村党委书记陈茂章说,一上一下,干部作风大变样,在群众中的口碑也就不一样了。
记者刘宏奇仇惠栋徐超徐明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