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湖村,江苏泗洪县上塘镇的一个小村子,它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村子不小,有将近口子人。

历史上的垫湖村很穷,村里村外,到处是贫瘠的岗坡地。“黄粘土,水不淌,十家九户都缺粮;破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据《泗洪县上塘公社年人均收入40元以下穷队统计表》显示:年,全公社人均年分配只有21元。最少的大队只有5块钱。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垫湖村开始出名了,因为这里30多户农民,偷偷地包集体土地给分了,率先揭开农村“大包干”的序幕。如果单纯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垫湖村农民的这个举动比安徽的小岗村还早两个多月。

年的报纸上还专门以《春到上塘》为题,进行了表扬。

出名后的垫湖村迎来八方宾客,参观人员和游客感受村民们热情之余,会吃惊的发现:村子里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说着一口地道的山东话。而她们待客的餐桌上,山东大煎饼是标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垫湖村是一个山东“移民村”,村子里老人会告诉你:“俺老家是山东诸城喜鹊窝的”。

历史上,山东人有“闯关东”的习惯,更有“下南湖”的习惯。

“南湖”是指洪泽湖、高邮湖一带,《洪泽湖志·湖区社会》中写道:当年洪泽湖区域的“草民”中,“山东帮”人数最多。历史上山东人“下南湖”虽然没有“闯关东”轰轰烈烈,但迁移人口也有数百万之众。

在《泗洪县文史资料》第六辑中,有一篇文章《垫湖五十年》,其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垫湖老一辈人和山东喜鹊窝的历史渊源:明崇祯思念,孔有德在抵抗清军的途中造反,青州、登州、莱州一带陷入战火。

诸城喜鹊窝村百姓集体难逃,其中任、周两个家族逃难来到了今天的垫湖村位置住下来,当年这里荒无人烟,地处偏僻。此后,陆续有逃难来的山东人躲避战乱。

传承几百年下来,人们忘记了老家的具体位置,只记得自己来自“山东喜鹊窝”。

那么,“喜鹊窝”究竟在哪里呢?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喜鹊窝在日照岚山区黄墩镇的草涧村,后来,村子里刘姓家族搬家到了青州府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从这里,再次遭遇战火而“下南湖”。

其实,山东叫喜鹊窝的地方还有好多个,具体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喜鹊窝”承载了厚重的乡愁,是山东人优秀品质的代称。

如今的垫湖村,靠着山东人吃苦耐劳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但是,村子里会说山东话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虽然很多村子的老一辈人依旧记得“诸城喜鹊窝”,但乡愁渐行渐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