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那次火灾扑救,民警缪拥建的右腿上就不会有那一道伤痕。

当辖区群众都还沉浸在国庆的喜悦、中秋的团圆之中时,泗洪县公安局龙集派出所接到了一起火灾警情。民警缪拥建是所里的兼职消防民警,接到指令后,他熟练的抓起装备,和5名辅警一起冲上了两辆消防车,亮起警灯、拉响警笛,风驰电掣般的向火场冲去。

急刹车后,看着数米高的火焰,他快速的判断着火情和风向,抛水带、接水带、打水……所有动作一气呵成,熟练的不像是一名工作刚满1年的“新警”,而更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消防战士。

两辆消防车不停往返于取水口和火场,轮换着加水、打水,一车空了,再换一车,一组人员累了,再换一组上去……2个小时的扑救后,明火渐渐熄灭,浓烟渐渐散去,但他却始终没有松开手中的消防水枪,甚至连衣裤全部湿透了也丝毫没有察觉。“当时没感觉到身上湿透了,后来回所的时候觉得挺冷的”,讲述起当时的情形,缪拥建没有提到过现场的危险,仿佛在平淡的说着家常。

如果说社会是个“大熔炉”,那公安机关就是个“炼金炉”,每一名公安民警都是一名百炼成钢的“精兵”。

“救火的时候,有感到过危险、害怕吗?”笔者问到。

“没有,我不怕”,缪拥建腼腆的笑了一下,回答说“我之前参加过县局组织的消防业务培训,到场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扑救了2个小时,累吗?”笔者追问。

“不累。我家住在农村,从小干农活”,缪拥建边回答边比划出一个打农药的姿势,“我以前在田里打农药,背的农药罐有50斤重。”也难怪,能背的动50斤重的农药罐,抛起25斤重的消防水带自然不在话下。

缪拥建的家乡在南通,作为一名外地籍民警,他本可以享受“从优待警”的“特殊待遇”——节假日期间返乡探亲。但是,他却主动要求留在所里值班。

“为什么不回家”,笔者试探性的问到,“想家吗?”

“也想啊!我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工作很辛苦,我也很惦记他们”,缪拥建诚恳的答道,“所里的其他老大哥都拖家带口,平时都没空回家带带孩子。我从上警校开始,每年就只有春节才回家。现在我还没成家,留在所里值班,就能让他们回家多陪陪家人,挺好的。”

“想家了怎么办?”笔者问。

“打电话给父母,或者和他们视频聊天。”缪拥建笑着回答。

“你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笔者继续追问。

“注意安全”,缪拥建顿了一下,“他们都在工地上干活,工作很辛苦也挺危险,所以我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他们也知道我的工作性质,也会叮嘱我注意安全。”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假日里,父母与子女的见面会用视频的方式团圆。更难以想象,他们的牵挂不是团圆,而是安全。

公安派出所人少事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缪拥建身兼数职,既要管户籍,也要接处警,还要办案件,一天24小时连轴转,一周七天吃住在所。连机器都要休息保养,何况是人?但缪拥建却回答“不累”。

笔者问:

“为什么不累?”

“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在说起派出所的工作时,缪拥建变得侃侃而谈,分析着每一个岗位的特点,列举着每一名同志的特长。

“我刚开始听不懂龙集话”,缪拥建回忆着工作一年来的成长历程,“后来,所里的同志们都教我龙集的方言。现在出去处警,群众说方言,我都能听得懂了,处理事情也得心应手了。”

“小缪现在sang海海的。”站在一旁的辅警老刘说了一句。“sang”是厉害的意思,这是一句地道的泗洪方言。

听到这句话,缪拥建没有丝毫停顿,赶紧笑着答道“哪有哪有”。

作为一名“95后”,他的身上已没有了稚嫩,而是充满了成熟。一个人的成长,有时源于家庭,有时源于社会。而在他这里,成长,更或许是从身披“警察蓝”的那一刻开始,快速的成长,快速的成熟。

派出所的工作就是和群众打交道,这是公安工作的一扇“窗”,也是最重要的一扇“窗”。这扇“窗”开着,群众才能放心。这扇“窗”亮了,群众才能满意。

“在龙集派出所工作,你感觉怎么样?”笔者问。

“感觉很不错,民风很淳朴,群众对我也很热情”,谈起在派出所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缪拥建如数家珍,“每次成功处理一个警情、办理一起案件,或者给群众办好一件户籍业务,他们跟我说声谢谢,我就很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有这么开心吗?”笔者打趣的问到。

“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我只能算是一名学警,还是个学生。现在我是一名民警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该多干点工作。”缪拥建答道。

“你干这么多工作,苦不苦?”笔者继续问。

“不苦”,缪拥建笑着说,“我是外地人,大家都很关心我。去年冬天,所里看到我还在盖从警校带回来的旧被子,就马上给我买了一床厚被子。”

顿了一下,缪拥建又补充了一句,“在这里我感觉很温暖,家庭的温暖。泗洪就是我的家。”

作者:泗洪县公安局政治处宣传思想文化科崔立

供稿:泗洪县局

编辑:邵宇杰

校审:程露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