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夏广巧,泗洪县文化馆剧目室负责人,戏曲编剧,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大型原创泗州戏《贺老太》《槐花飘香》《融剑记》等。自年处女作《槐花飘香》被搬上舞台后,她潜心创作戏剧,七年时间有百余件文艺作品被搬上舞台,其作品先后获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宿迁市金鼎文学艺术奖;其中小戏《生命信仰》分别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和“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小戏”银奖,并入选文化部基层汇演剧目;戏剧《贺老太》在央视十一套栏目播出,目前已经演出60余场;剧本《生命信仰》获年度江苏省戏剧文学奖三等奖,后更名为《信仰》搬上舞台,入选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并于国庆期间在南京文化馆大剧院演出,今年11月17日将在江苏省大剧院演出。
今年是夏广巧创作的丰收年。由她创作的泗州戏小戏《遗产》在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戏剧类)终评中获第二名;大型泗州戏《信仰》在国庆长假期间,登上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
虽然从事戏曲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夏广巧拿到了很多省、市、县的奖项。与她多次合作的泗洪县泗州戏剧团,也因她的剧本,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力量。
夏广巧
家庭熏陶爱上表演
年,夏广巧出生在泗洪县界集镇。其父亲是著名剧作家夏玉良。夏玉良曾先后发表40多个话剧、戏曲、歌剧,并多次获奖。其《古泗洲遗恨》剧本手稿被印尼华商收购收藏。
夏玉良博学多才,又很注重生活情调,他在琴棋书画诗酒茶各个方面都对女儿们有很深的影响。后来,他的六个女儿从事的工作都与艺术相关。
虽然夏玉良收入微薄,但是他在买书与培养女儿方面依然不遗余力。家里藏书很多,还订阅《剧本》杂志。小学四年级时,夏广巧已经把家里收藏的中外名著都看完了,开始阅读《剧本》。读得多了,那些戏曲唱词、道白就深深地印在她的脑子里,为她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
因为其父亲是戏曲编剧,夏广巧有很多机会与剧团演员零距离接触。家里的电视里常常播放戏曲。时间长了,夏广巧爱上了表演。小学五年级就在学校成立小剧社,带着小伙伴排练。上初中时又独立策划校级文艺晚会。
上世纪90年代,是戏曲低迷时期,与戏曲相关的从业人员生存艰难,很多人因此改行。但夏玉良仍埋首创作,这种文化坚守,使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得不到家人理解,妻子为此与他发生争执。“报国有情常舞剑,养家无力学耕田”,他只能用文字感叹自己的无奈。戏曲人的艰辛让夏广巧看在眼里,暗暗发誓今后绝不做父亲这样的人,绝不从事与戏曲有关的工作。
女承父业走上创作路
年,国家开始保护、扶持地方戏曲剧种,此时戏曲创作青黄不接,人员匮乏,编剧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一些戏曲剧团找上门来,向夏玉良求剧本。但此时夏玉良已经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时任泗洪县泗洲戏剧团团长的刘洋泉得知夏玉良的女儿夏广巧文笔好,就找到她:“你爸爸不能写了,你来写吧。”夏广巧此时工作很忙,极力推脱。刘洋泉对她说:“只要剧本好,我可以给2万元稿酬。”听了这话,夏广巧很是心酸:父亲写了一辈子剧本,却始终穷困潦倒,最高的一部戏稿酬也不过几千元。
也许是为了证明戏曲编剧并不廉价,也许是命中注定与戏曲有缘,夏广巧接下了这个任务。从此她走上了创作这条路。她想起小时候自家门前的两棵老槐树,遮天蔽日,不知给姐妹们带来多少欢乐。老家拆迁后,父亲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两棵老槐树。于是她决定以老槐树为题材写一部戏。
《槐花飘香》剧照
有真情实感,又有多年的知识积累,夏广巧出手不凡,三天时间便写出剧本《槐花飘香》。写好后,夏广巧拿给父亲看。他带着怀疑的口气询问女儿:“这是你写的吗?”当时夏玉良已经病得很重,还是强打精神给女儿提了很多意见。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女儿讨论剧本创作。此剧本顺利通过相关部门审查。泗洲戏剧团很快投入排练。演出一炮打响,这个剧本获得“年度宿迁市优秀精品剧目创作奖”,第一届宿迁市金鼎文学艺术奖。
因为剧本上演不久,夏玉良便去世。回忆往事,夏广巧说,这是自己一辈子的痛:“父亲本可以给我很多创作上指导。可小时候我不愿意听,等我想听的时候却再也听不到了。”
厚积薄发佳作频出
年,夏广巧调入泗洪县文化馆,从事剧本创作。扎实的功底加上天分与勤奋,她的佳作频频问世。其中《贺老太》与《信仰》是近几年很有分量的作品,为泗洪戏曲界赢得了荣誉。
以双沟酒厂创始人贺老太为原型创作的《贺老太》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爱国爱家、深明大义的女企业家形象。其中“酒粮赈灾民”“送子上前线”“愤而烧酒坊”等情节催人泪下。
如果说其他几部作品都算是命题作文,那么以寻找党员身份的泗洪老人张道干为题材的《信仰》则是夏广巧自发想写的。故事发生在她的老家界集镇,让她极有亲切感。年春节,别人都在欢度佳节时,她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创作剧本。省里一位知名导演看完她的剧本后,建议她把戏放到省里或苏南来排演,报酬不菲。但夏广巧拒绝了。她说,《信仰》这个人物属于泗洪,放到泗洪排演是最适合的。
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小时候不理解、不接受的一些东西,长大后却会不知不觉地承袭。夏广巧读初中时,曾有一位外地人找到夏玉良,想花5万元买断他的一部作品。5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可以极大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乃至孩子们的命运。但夏玉良拒绝了。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孩子,我不可能把我的孩子送人。”当时夏广巧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觉得父亲是错的。但是当《信仰》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她却选择了与父亲一样的做法。
小时候,每逢春节,夏家院子里便排满手拿红纸等父亲写春联的人。这让夏家姐妹从小就对文化有一种敬畏。至今,夏广巧不敢说自己是剧作家、文化人,每当荣誉加身,她便惶恐、害怕,她需要把自己归零,这样才能更努力。
对话新锐
问:看到自己写的作品搬上舞台,是什么感觉?
夏广巧:觉得自己可以决定剧中人的命运,也能进入不同角色人物的内心,和角色一起呼吸,有新鲜感,也有成就感。舞台呈现的悲喜,就是自己的第二生命。
问:在您目前的这些作品中,比较偏爱哪一部?
夏广巧:都喜欢。《槐花飘香》是我创作激情与艺术灵感最佳的时候,虽然技巧不多,唱词不够精炼,但我觉得其结构是我创作的几部戏里最好的。《贺老太》这个人物身上有我母亲的影子,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信仰》里这个人物是泗洪的,他是我发自内心想写的。
问:在戏曲编剧这个行业里,您有偶像吗?
夏广巧:有的。罗周老师。她是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且蝉联两届。我感觉她真是戏曲天才。看到她,就看到自己的渺小,真的是月亮和星星的区别。罗周今年才39岁,既年轻又有才华,让我看到传统戏曲文化的希望。现在全国戏曲剧本荒,很多剧团没有剧本排。真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戏曲创作队伍,把戏曲传承下去。(卫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