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两省交界的西楚之地,曾有一片近30万人口的贫瘠岗丘之地“西南岗片区”。这里的土地贫瘠、水源匮乏、交通闭塞,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元的农户比例超过15%。作为江苏的深度贫困区,位于其中的8个镇94个村,在年均还是经济薄弱村,是省委、省政府确定重点帮扶的六大片区之一。
日照鲜纯牧场(效果图)年是这个深度贫困区开始走上康庄之路的提升之年。高效农业规模化扩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高质量、快速度显现出来。在随后的十来年时间里,“产业带动”已然成为这个曾经的贫困片区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的微缩样板。
年12月28日,被列入当地“产业扶贫”重点项目的“泗洪县西南岗片区万头奶牛养殖科技示范基地”,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一项目的投资方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就是后来被《西南岗集中连片经济薄弱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年)》列为以产业带动当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
技术帮扶提升牧场养殖水平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深耕西南岗片区十二载,以其产业优势带动牧场所在地上塘的农民致富和乡村产业发展,做出了龙头企业产业富民的应有作为。
从两三万到十二三万
泗洪上塘镇上东村上塘居民集中区,刚刚过去的这个牛年春节,村民刘凤辉家比往年热闹了很多。在东北上研究生的儿子,把未来的儿媳妇给领回了家。
姑娘第一次来家里过年,刘凤辉夫妻俩掩饰不住地开心,一出手就是喜庆的“六六大顺”元大红包。
“我们乡下,孩子第一次过年上家里来,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刘凤辉说,现在不像以前,收入多了,日子也好过了,给孩子准备个大红包已经不稀奇。
然而,这要是放在十几年前,一下子掏出大几千块钱的红包,刘凤辉还真不一定能像现在这么轻巧。
那时候,父母亲在家种地,妻子也在家照顾两儿子。一家六口的日常开支乃至大事小事的支出,几乎全靠他在外地打零工挣的一点辛苦钱。
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出门打工,一年天,大半时间在外打工。要挣钱,就照顾不了父母,也照顾不了孩子。这种日子,刘凤辉咬着牙挺了十几年。“这个不舍得吃,那个舍不得买,省吃俭用辛苦一年,挣回家的也就两三万块钱。”
就在年这一年,刘凤辉家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
当年9月,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在上塘镇上东村投资的卫岗泗洪牧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作为牧场所在地的村民,刘凤辉和父亲成了首批进场的职工。
不用再东奔西跑打零工挣辛苦钱,陪在父母妻子儿子身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到月就能拿到固定的工资,这是刘凤辉一直想要的生活。
现在的刘凤辉,已是卫岗泗洪牧场的资深修理工。儿子大了,用不着操太多心,妻子也进牧场当了工人。
一家三口都在家门口的卫岗牧场上班,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年之前,在外面打工一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块钱,现在一年收入怎么也有十二三万。十来年时间,收入增加了十来万。”
刘凤辉说,在牧场上班的这十来年间,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住的是四间低矮平房;现在,不但搬进居民集中区住上了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而且还在泗洪县城买了一套平方米的住房。不仅如此,刘凤辉还买了辆面包车,出行从“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
城里有套房,乡下有幢楼,上着班,种着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刘凤辉看来,这就是最真实的幸福生活。
在上塘居民区,刘凤辉这样的家庭,占了近八成。
从“车子跳”到“双车道”
家在泗洪的王永杨,也是年9月第一批进了卫岗泗洪牧场。在牧场工作十几年,王永杨不仅从一线挤奶工升到了行政主管的位子,还在泗洪县城买了房、成了家,顺顺当当过着开心的小日子。
牧场周边青贮玉米规模化机械种植年8月,王永杨从淮阴农校毕业,作为校招的技术工,进入卫岗乳业下属的汤泉奶牛养殖场实习。
科班出身的王永杨,在卫岗乳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线挤奶工。有专业在手的技术员,首先从技术工开始做起,这算是卫岗乳业对未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一种培养或者考验。
庆幸的是,王永杨经受住了“考验”。
在汤泉牧场顺利完成实习之后,王永杨被安排到卫岗乳业旗下的另一个奶牛养殖场——淳化牧场,岗位依然是挤奶工,而且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四年。
年9月,卫岗泗洪牧场一期建成投产,家在泗洪的王永杨,被调到了这里。经历了四年一线磨砺的王永杨,成了当时尚处于起始阶段的牧场老师傅。
“刚过来的时候,全场不到10个人,投产的只有一栋牛舍和30多头尚未产奶的后备牛”,回忆起十几年前牧场刚投产时上塘当地的情形,王永杨用“荒凉”来形容。
在卫岗乳业之前,不要说上东村,整个上塘镇,也没有像样的牧场,奶牛养殖配套或者延伸产业更是几乎为零。牧场周边除了田野,就是偶尔传来的几声哞哞牛叫声。
没有像样的企业,也没有像样的可以住宿、吃饭的地方,来往牧场、进出上塘镇的“主干道”,也是坑坑洼洼、漫天尘土、满地泥泞。
通往卫岗泗洪牧场这条路,当时也是上塘通往泗洪乃至南京的主要道路。进出这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家常便饭。“那时候我们经常跟总部的同事开玩笑,从南京来牧场,只要‘车子跳’,那就是上塘到了。”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建成连通国道并连接高速的“双车道”快速路,当地出行条件发生巨变。
“车子跳,上塘到”,从此成为一段记录上塘发展的珍贵记忆。
从“牛产业”到“牛乡村”
从年底开工建设,到年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再到今天的规模型种养一体化生态牧场,落户上塘12年来,卫岗泗洪牧场伴随着上塘的变化而变化,彼此见证对方的快速发展。
生态科技牧场从源头保证品质据卫岗泗洪牧场场长陶招宏介绍,经过持续建设与技改,现在的牧场,已经从初期的30余头奶牛规模,发展到现在拥有余头奶牛,以及亩养殖面积的规模型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
与此同时,牧场还租赁周边多亩地,发展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并直接安排所在乡村60多位农民进场上班,让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
“牧场一线技术工的工资,基本上人均都在四五千元一个月。而且牧场每年交给当地的土地流转费,也很可观。”
陶招宏表示,除了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增加当地土地流转收入以外,牧场每年所需的约1.5万吨小麦秸秆粗饲料和奶牛卧床垫料,也都在上塘当地就近采购,不仅帮助解决了秸秆禁烧、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也给当地增加了数目不小的收入。
此外,牧场的建设和改造工程,也都全部交给当地来做。“无论是镇村还是市县,各级政府都给予牧场大力支持。发挥带动作用,回馈当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担当。”陶招宏说。
“卫岗对解决就业,促进上塘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上塘镇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李帅,谈及卫岗乳业和卫岗泗洪牧场,连连点赞。
据介绍,在年卫岗落户之前,上塘还没有形成养殖产业优势。在卫岗的带动下,上塘10年间的“牛产业”,不但形成了规模,也形成了优势。奶牛、肉牛养殖业,以及向下游延伸的有机肥生产、蚯蚓养殖、麦秸秆和稻壳收购处理等产业,都相继获得了大发展。
如今的上塘,虽然农业依然是占据70%比例的主导产业,但因奶牛、肉牛养殖带动的相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显现出来的产业优势,对上塘的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和改善农村环境,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新沂生态牧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区(效果图)目前,上塘范围内,奶牛养殖主要以卫岗为主,肉牛养殖已形成合作社运营模式,栏存规模余头。对于10年前还属于深度贫困区的上塘来说,“牛产业”造就“牛乡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致富之路。
(成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