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木犁宝贝
拥有人:赵正虎
地点:泗洪县双沟镇中潼村
泗洪县双沟镇中潼村村民赵正虎家,拥有一副木制耕田犁具,因为家里没地方摆放,又不舍得丢弃,出于爱护,目前收藏在中潼村乡情馆,供人观赏。
木犁,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农村主要的农耕工具。除了耕牛,整套犁具由犁铧、小担子和牛梭子三个主要配套耕具组成。其中,犁铧又分别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犁辕等多部件组成。而小担子则是一根长约60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木棍。木棍中间有个铁钩,用于连接犁铧和牛梭子。牛梭子也是一个与牛、犁铧配套使用的主要耕具,其状如“人”字形,有半米长,两棱,耕田时候农人把它安置在牛的脖颈上。用一根长长的绳子,中间拴在牛梭子的顶端。绳子两端分别由牛梭子的两边穿过,从耕牛的两侧连接在小担子的两端。另外,在牛梭子的两端用一根小细绳把牛的脖子兜住,防止耕牛耕田时用力不均而使牛梭子脱落。
牛长大以后,都会装上一个鼻环,是因为牛的本性很犟。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得知,牛的鼻中隔薄而布满神经,只有牵住并刺激牛的鼻中隔,才可以使牛感觉到痛而乖乖地听话。所以,需要用一个金属环穿过牛鼻中隔,并套上绳子,这样就可以牵着犟牛走。这条绳子无论是在放牧中还是生产中,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掌握耕牛的前进方向。
在农耕当中,还有两样东西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耕鞭和牛笼嘴。耕鞭是用来鞭策耕牛在耕作过程中加快耕作步伐,牛笼嘴则是防止耕牛在耕作过程中偷吃边上的庄稼,或者是吃边上的青草而影响耕作速度。牛笼嘴一般都是由藤条编织而成。
耕地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要想成为一个耕地的好把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扶犁把的手用劲小了,犁就会冒出地面来;用的力气大了,不是犁得太深就是犁得太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能把犁扶稳了,还得练习踏碎较大的土疙瘩,及时拽出没有被犁断的蒿草。
记得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有一次我跟着父亲牵着自家喂养的小黄牛到田里耕田。在父亲停下来休息抽烟的时候,我和父亲说想尝试一下,父亲欣然同意了。可是当我扶起犁稍吆喝耕牛前进的时候,牛儿却一动不动,好像没听到似的。于是我试着学父亲的样子,用鞭子轻轻地在牛屁股上抽了一下。牛儿立刻快速往前走了,可是我却没来得及用力按住犁稍,整个耕犁冒出了地面。我慌忙加大扶犁稍的力度,耕犁又没入了土中,结果又耕深了,牛儿走不动了。就这样,一趟地耕到头,不是耕浅了就是耕深了,或者是耕偏了,中间丢下一岭没有耕到,搞得我满身大汗,好像比耕牛还累。父亲在边上一边抽着烟,一边笑着告诉我:“耕地不是靠蛮力就能解决的。你犟,耕牛比你还犟。
除了掌握扶犁稍的力度以外,还要学会和耕牛沟通,沟通好了,牛儿才会服服帖帖地听你使唤。”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耕田,也是唯一的一次。除了耕技以外,耕地号子也是每一位耕者都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小时候,每到春耕时节,整个乡野到处都飘荡着抑扬顿挫、优美动人的耕田号子声。我曾经跟在父亲后面学过,但始终没有学会。耕地号子只有调,没有词,是耕田的人随声哼出的音调,没有样板,每一位耕夫都有自己的哼法和语调。号子是生产中自然而然生成,是寂寞、单调的劳动中打发寂寞的自娱自乐;也是促使耕牛用力前行,为牛儿唱歌鼓劲。在农耕号子声中,牛儿伸着头用力蹬腿拉犁耕翻田地,鼻中“呼呼”喘着粗气,和耕夫的号子相互协调,像是用心在听着号子,也似乎是听懂了号子。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农耕条件也在逐步改善,牛耕逐渐被机耕所取代,农耕号子也渐渐退出了田间和场地,悄悄离开了人们的生活。
曾经,耕作管养,全部依靠人力、畜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木梨,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汉字概念了,老牛犁田已经成了令人追忆的一种乡愁。(潘加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