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型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424/6188537.html

丁十二

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说朱熹诗歌《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中的“泗水”并非实指,而是代指孔子(圣人之道)。让泗水县的朋友很不愉快。在这里十二首先给这些朋友道个歉,是十二没有说具体,这个泗水乃是古泗河,流经山东曲阜,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尽管泗水县的朋友很不愿承认,但不得不说诗中的“泗水”和泗水县真没关系。

而且这里十二再次重申一点,在宋南渡时山东早已被金人侵占,辛弃疾就出生在沦陷区,朱熹一生不曾北上,不可能在泗河边散步游春。

好了,说完了泗水,咱们再来认识一条新的河流——兰溪。

兰溪,又名兰溪江,也称兰江,是浙江富春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之所以说到兰溪,是因为这里有一首非常优美的船歌——中唐著名诗人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别急,我只需开个头,你一定就能背下去了。如果没读过戴叔伦这首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文化。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戴叔伦出生在一个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早年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但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故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部分作品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其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题目本身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材和刘禹锡的《竹枝词》差不多。但与刘禹锡诗歌不同的是,此篇摒弃一贯的套路,舍弃丽日蓝天,而是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却更加令人沉醉。

“凉月如眉挂柳湾”中“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柳梢头,光泻兰溪江,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飘逸迷人。以“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缥缈,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只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促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争相奔涌在浅滩之上。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诗人这里特意用“桃花雨”,印象中便更添了几分黑暗的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诗人又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又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见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象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整个画面便鲜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了蓬勃生机。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闭目遐想,回味无穷。

老戴给我们留下的真是一首不可不读、值得背诵的经典作品。

疫情之下,好好读书

图片/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