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到中国酒文化从商周两代到东晋南北朝时期越来越繁荣发展的过程,到了隋唐乃至现在又是如何,今天赶紧一起来往下看。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酿酒业有了更大的进步。
剑南春酒的前身剑南烧春,是正史记载的大唐御酒。《唐国补史》剑南春入载正史剑南春荣膺“大唐国酒”并被录入《唐国补史》、《德宗本纪》,成为载入正史的当代中国名酒。
唐代,戎洲(今宜宾)当地酒坊采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诗人杜甫在品尝了春酒之后,即兴涌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唐朝时民间还有金陵的金陵春、苏州的五酘(dou)酒因采用加饭多投法,酒味醇浓,品质优异。
据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五酘酒至宋时仍负盛名,其法“曲米与浆水已入瓮,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谓之酘,其酒则清冽异常,今谓之五酘”。
宋时期,名酒品类增多。
宋代,戎洲(今宜宾)绅士姚氏酒坊采用大米、高粱、糯米、荞子等五种粮食酿酒,酒质甚美。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品尝了“姚子雪曲”之后,给出了“杯色争玉,白云生谷”、“清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张能臣《酒名记》及其他文献记载,当时仅江苏境内名酒有:南唐腊酒,金陵瓶酒、秦淮春酒、苏州小瓶酒、薏苡仁酒、木兰堂酒、白云泉酒、徐州寿泉酒等。
以酿法精细,或以水质优美,俱名盛一时,而为世人所赞美。
太湖东、西洞庭山产柑甚美,“芳香超佳,为天下第一。安定郡王以酿酒,为洞庭春色”名冠当时。
元明时期,名酒品类逐渐增多。
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江苏一带,明朝初年,戎洲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姚子雪曲(今五粮液)当时名盛一时。如无锡古老的“老廒黄酒”因用惠泉水酿制、味美异常,被誉为惠山泉酒。
元、明时期泸州大曲酒已正式成型,据清《阅微堂杂记》记载,元代泰定元年(公元年)泸州也酿制出了第一代泸州老窖大曲酒
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有关于惠山泉酒的记载:曲阿酒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宫酒、贡酒。
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明朝江苏名酒有:扬州雪酒、苏州坛酒和三白酒、江阴细酒、淮安苦蒿酒和豆酒、无锡华氏荡口酒、何氏松花酒等。
明末清初,酿酒业甚为发达。在江苏苏北洪泽湖畔兴起了宿迁、泗洪、泗阳为中心的酿酒都会。其中泗阳县的洋河镇,位于通衢商业发达之地。据记载曾有九省巨商在这里设立会馆,经营酒业。
宋代名酒酥酒产于泗洪县双沟镇,至清初又经贺氏引入山西酿酒技术和方法,南北技艺交融,品质更臻完美:香飘十里,知味停船。
见于文献的清代名酒品目的增多,种类的齐全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有力证据。
明末清初,川南地区宜宾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工艺日趋成熟。
年后,酿酒工业才真正地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实行鼓励名酒发展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酿酒工业的发展。
中国名酒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名酒品类不断丰富,酿酒技突飞猛进。
酿酒已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为新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强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在我国,向来有南方和北方之分。现如今南北方的各方面习俗均存有差异,在酿酒技术和喝酒品种上也是如此。那么在古代,酿酒的南北方差异又体现在哪里?一起等待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