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是太极拳界最著名《太极拳论》的署名作者,至今也是太极拳源流的谜题之一。其家乡就有山东、山西等说法,其所在朝代也有元朝、明朝、清朝这三种说法。
关于王宗岳的家乡省份(拳论抄本有“山左王宗岳、山右王宗岳”)
王宗岳是山东人。
中华民国十四年(即年)九月出版的《太极拳要义》中,有“演成十三式,名‘太极十三势’.....展转流传至陕人王宗暨鲁人王宗岳。……宗岳传之蒋发及豫人陈长兴等。……”长兴传杨禄禅。其中为“鲁人王宗岳”,即山东人王宗岳。
《太极拳要义》,“编辑者永年杨澄甫”,“襄校者涿县陈月波(应为‘陈月坡’)
“(张)三丰师起,集其大成,法五行八卦,演成十三式,名‘太极十三势’。”然后这位“张先师”又东传浙江宁波的“张松溪、张翠山等。……遂开南拳之祖。……西入函谷,东登泰岱,展转流传至陕人王宗暨鲁人王宗岳。……宗岳传之蒋发及豫人陈长兴等。……”(2)在“吴深根代抄杨健侯老先生授赠《太极拳谱》叶祖羲印”的信息中,为“山左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吴深根代抄杨健侯老先生授赠《太极拳谱》叶祖羲印;此本于余卅岁寓杭州时从北京田绍轩老师处抄来,原自永年杨家所授之本;叶大密誌一九六一年七月十八曰于沪时年七十有四此本系吴深根抄我署签印章为原名。
山左(者本皆作“右”是也,当系传抄之误)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一名长拳,一名(《讲义》无此二字)十三势。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现在有资料可查的,是年许禹生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一书,首次出现了包含“动静之机”四字的《太极拳论》版本。(3)河北广平陈利传人抄本为“山左王宗岳”。
今见河北广平陈利传人抄本误为“山左王宗岳”,左右在书法中很容易混淆的缘故。
顾氏太极拳(或卢氏太极拳)的传承中“翟贯一---杨老仁(杨凤)---陈华(陈老利)”,其中“翟贯一”就与山东有关。乾隆四十四年(年),赵三多的八辈师爷(嫡系)杨士增就牵连离卦教首大名翟贯一、山东冠县杨四海案。
河北广平顾氏太极拳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或抄录自山东,遂记为“山左王宗岳”。
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山西壶关县有一位平民叫张九锡,曾赴北京呈控河南黄河漫口派累民间办料折收钱文时,还呈控山东冠县碗儿庄(系垛儿庄之误)杨四海邀请村人学拳敛钱、聚众立义和拳“邪教”。
在年(乾隆四十三年)的杨四海邪教案中,张九锡供称,义和拳是“取义气和合的意思”,说在乾隆三十九年(年),有翟贯一也住龙花庄,是童国林同学弟兄,也收徒弟。翟贯一的子侄俱各考武,现在请的是山东冠县武生杨姓教学弓箭。那杨姓武生的父亲名叫杨四海(-,文圣拳先师),也是拳棒教师,都是义和拳教内的人。义和拳(团)包括各种成分,是由许多流派汇集而成的,其中有大刀会、神拳、红拳等。义和拳虽然与八卦教有关,但并不等于八卦教。它导源于八卦教的离卦,是离卦的一个支派。在清代社会中的武术团体与民间宗教团体之间,往往因应社会情势而呈现出复杂的聚合或离散的关系。《满州饧杨氏家谱》记载,嘉庆二十五年(年),杨景(天理教离卦冯克善部将)始传太极十三形(象形太极)。**附注:张祖意合太极拳,也曾有“义合太极拳”之名。且传承中有顾殿一,奉张三丰未祖师,也称“张祖太极拳”。**在雍正六年()的一道上谕中说:“闻卦子匪类隶籍于江南之庐、凤及河南、山东、直隶、山陕地方,其男妇皆习拳棒技艺”(《清世宗圣训》.第36卷)。太极拳源流:王宗岳之谜再举例说明王宗岳迁移的可能性。比如---梅花拳传承中,邹文聚自述生平:生于康熙二十九年(年),在乾隆九年(年)从居住地徐州府铜山县,迁居于北直顺德广宗县,继而南和县,至乾隆二十四年(年)又东迁于平乡县。
山东也确有王宗岳:清嘉庆十五年(年)和嘉庆十八年(年),平度州秀才王宗岳在山东乡试中接连考取了解元(省级乡试的第一名),成为清代山东省仅见的乡试连科夺得经魁之科举盛事。
王宗岳,字卓五,清乾隆后期生于平度城西一户清寒家庭中。王宗岳自幼勤奋好学,立志成材。成人之后的王宗岳不仅长于经学研究,还是当地知名的博学之士,著述有《三礼集解》等多种。王宗岳高中乡试解元之后,却没有考上进士,后来竟因病英年早逝。王宗岳是山西人。
(1)根据李亦畬手订太极拳谱,首篇题曰《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由此可知王宗岳为山西人。
赵堡传人杜元化(育万)在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补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
“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
(2)河南温县赵堡及陈沟,有蒋发在山西王氏学艺的传闻。
(3)唐豪的《王宗岳考》,考证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尚健在。
还有王宗岳是陕西人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王宗”,有的认为是“华山派王小聪”。
山左山右王宗岳之谜关于王宗岳的所在朝代
王宗岳是元代人。
(1)见于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徐致一《太极拳浅说》。
年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文中曰:“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者,得其(指张三丰)真传",“其北派所传者,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时有杨露禅先生福魁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闻其名,因与同里李伯魁共往师焉……(陈长兴)见杨之勤学,遂尽传其秘。"(应是将王宗与王宗岳混同,误为一人)
《太极拳浅说》出版于年9月,徐致一依旧沿用了许宠厚主张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他所描述的太极拳传承脉络为:“三丰之后,得起真传者,至元世祖时,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氏传怀庆陈长兴。传至京师者,以陈氏高足杨露蝉(应为‘禄禅’)为第一人。得起真传者,除杨氏诸子外,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数人。全佑之子吴鉴泉即著者所从业者也。”(2)史料有记载“元朝王宗岳”,是安徽临淮人------清朝乾隆时期《江南通志》卷《人物志.隐逸二》:“元代王宗岳,临淮人,厌俗学,隐居,讲求性道,人称养高先生”。
关于“安徽临淮”,恰好也有张三丰的记载------《金陵锁事》有“三丰自画一像,在临淮侯家”;《枣林杂俎》有《张三丰食器》云:“尝居颖州迎样观,遗像一、食器一、容斗许,署贮肉不腐。混元衣一,久而如新”;《江南通志》云:“迎祥观,……遗有混元衣,衣至今犹存”。
有人曾对《乾隆抄本太极拳谱》有语法用词分析,认为是明代以前创作的。可与“元代王宗岳”对应上(具体分析见《《太极拳讲义》与《乾隆抄本》之谜/魏坤梁》)。
《太极拳讲义》所载《乾隆抄本》的内容包括:七首“古歌诀”、一首“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的陈述词、一首“二十字诀”,这些歌诀都还有注解。这些古歌诀,存在着大量特殊的明末清初已经几乎绝迹的互文、分承等古代语法修辞,如“顺项贯顶”应从互文理解为“顺贯项、顺贯顶”,“动分静合”应从互文理解为“动静分合”.。所以,歌诀应为明代之前的太极拳作品。若如此,便可------在洪武初年,王宗岳(约年出生)由山西移民安徽临淮,在安徽遇见了张三丰,并向其求教。
王宗岳在河南舞阳也可以有亲戚。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
张三丰自画像(临淮侯是李文忠后裔)王宗岳是明代人。
(1)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在其《太极拳正宗》中说:“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林桢。”按照当地传述,认为王林桢就是王宗岳。
(2)在陈家沟也流传着一个与陈王廷同时代的“蒋姓仆”,或称“蒋发”,且有“画像”为证,其时代与赵堡之说基本吻合。
陈鑫拳谱抄本中,在《枪棍字解》与《四套锤》之间有一篇《辩拳论》,有述“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与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
年前后,有南方人游至山西,传“拳技功法”给王林桢(王宗岳)。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蒋发回到赵堡,遇见邢喜怀,传授了太极丹功拳技及应用散手。后来,蒋发去登封谋生,年,随李际遇起义;年,李际遇受“王道士案”牵连遇害,蒋发逃匿,后来隐入陈沟。
**附注:王林桢(~),在年时,已50岁,学太极丹功及养生拳技,更为相符,方可与“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语句匹配。**戚家长拳或南兵拳,在年以后,才能流传到北方。王宗岳是清朝人。
(1)按照杨家的说法推算,王宗岳、蒋发应为清朝乾隆、嘉庆时人。
(2)唐豪的《王宗岳考》,王宗岳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尚健在。
(3)陈鑫有述,蒋发为乾隆时人(插入文修堂《拳械谱》的陈鑫短文,辨蒋仆活动年代说,“蒋把拾乾隆年间人”)。此与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露禅,在时间上相符。陈长兴生于年,卒于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
如果王宗岳涉及民间社团(比如义合团、八卦教等)的活动,行迹可达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在清代社会中的武术团体与民间宗教团体之间,往往因应社会情势而呈现出复杂的聚合或离散的关系。清朝民间社团:纵观冀南乡村地区的梅花拳群体,尽管有大架、小架之分,但其武术训练系统则大同小异,都是以桩步五势、架子和简单套路为基本功......“练架”是梅花拳习练的初级阶段,需要反复练习“桩步五势”,即“大、顺、拗、小、败”五个基本功架,它们还被分别冠以金、水、木、火、土之名。“桩步五势”照此顺序左右转换习练,即称“五势变化”,要达到“正、顺、圆、满、够”的传统标准......此外,王宗岳是“托名”的说法,见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太极拳源流之谜》一书收录的康戈武文章。还有“王宗岳就是武禹襄”的说法。
武秋瀛在研读《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写了一则跋文:“太极拳学,王宗岳论之精矣!其术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盖巨力之至,非柔曲不能化之灵。彼力既化,非刚直不能放之远。故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武澄清,字霁宇,号秋瀛。生于--年。进士出身,曾任河南舞阳县知县。是武禹襄的哥哥。)
李亦畲自藏本写有“太极拳谱跋”。跋文记述:“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及诸家讲论,并掺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有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亦畲氏书。”**由武秋瀛、李亦畲的跋文可知:在舞阳盐店得王宗岳拳谱。年4月,出版了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认为太极拳由王宗岳“至乾隆时”传到陈家沟,“自王宗岳以上不可考”。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虽难考证。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太极拳史料文献,是太极拳和整个武术史上划时代的不朽丰碑,已经决定了王宗岳在太极拳和整个武术史上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