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明

年1月10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初八,是母亲杨美田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母亲去世已经两年多了,这几年每逢她的诞辰日、忌日和祭日,总是会回忆起她生前的一些往事,除了哀思和怀念外,还有平静和欣慰。感到平静的是,她走的时候已经98岁高龄,也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感到欣慰的是,她走了,却留下了最值得怀念的、最宝贵的财富——良知。

母亲是年6月7日农历端午节去世的,虽然按照她生前要求没有召开追悼会,但那几天前往灵堂和墓地吊唁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前前后后足有两三千人,有至爱亲朋,有机关团体,有本地的,也有外地专程赶来的,还有些专门发了唁电。为什么这么多人吊唁祭奠?我想,这主要是敬仰她的为人处事。

母亲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经历和故事,曾被几百家各类媒体争相报道。央视《等着我》《军旅人生》《焦点访谈》《夕阳红》《外国语频道》和凤凰卫视、河南卫视、江苏卫视、南阳电视台、宿迁电视台、泗洪电视台、睢县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铁血网以及《解放军报》《新华日报》《宿迁日报》《南阳晚报》等媒体还专门做了专题报道。

年1月5日,农历辛酉年腊月初八,母亲出生在豫东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为北宋开封府杨家将后裔。她兄弟姊妹九个,她最小,排行第九,称为“九妹”。她小时候家里比较富有,上过几年私塾,学过《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之类诗书。后来,在部队又经过多次文化、政治、军事、宣传等方面的培训。母亲15岁就参加了革命。七七事变之前,她二哥杨进田成为豫东地区抗日地下交通站负责人,经常让她帮助搜集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筹集军费。她曾经三次闯过徐州南门的敌寇封锁线,把子弹和银元送到淮北抗日根据地。年清明节,杨进田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并被杀害,母亲辗转千里到淮北参加了新四军。随后,她跟随部队参加过朱家岗外围战斗、光复洋河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她随华东野战军参加了围歼国军王牌74师的孟良崮战役和鲁西南的沙土集战役,随后被编入骑兵部队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接着又参加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后在虞城县、商丘市、南阳地区做妇女、统战、组织等工作直到离休。

母亲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青少年时期,戎马倥偬,风风火火,常处生死之间,历尽悲欢离合;中年时期,与世无争,谨言慎行,有惊无险,平稳渡过;老年安享太平,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传奇的人物必有传奇的人生,传奇的人生必有传奇的巧合。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她一生的关键节点,总是与农历的节气联系在一起:腊月初八出生;春节结婚;清明节二哥被日寇逮捕入狱,家族蒙难;中秋节参加新四军;端午节去世。太巧了,巧到不可思议!

母亲待人从不苛刻,总是乐意尽力帮助别人,宽容别人;她从不在人前人后议论别人的是是非非;从来没见过和听说过她与别人争长论短。其实,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只是感觉所谓的争强好胜,不过是心胸狭窄的一种表现罢了。有时候,她甚至对一些人和事容忍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这并非是姑息,只不过是采取一种更长远更宽阔的眼光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简直像个出家人那样超脱。我是从一些事情上看出她的良知,或者说是人格、人性、本性、境界、品德。

年有家媒体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抗战时期给淮北洪泽湖根据地送子弹和银元通过徐州南门日本人的岗哨时,害不害怕?她说,当然害怕,害怕完不成任务呀。日本鬼子不可怕,他们到我们国家来是做坏事的,他们怕我们。坏人总是怕好人的。这,大概就是母亲的是非观、善恶观——真是勇者无惧!

年反扫荡,打完朱家岗外围战,她和战友及老乡们埋葬了战斗中牺牲的同胞战友后,又把十三个被打死的日本兵挖坑埋葬。因为这个决定是我父亲做出的,她也觉得理应如此,所以一声没吭就执行了。而当时也有不少人说把这些日本兵扔了喂野狗算了。父亲说,这些日本兵也是爹娘生养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灰。死了就也埋了吧,总算有了葬身之地。反正咱中国地面大,多少都能埋下。要知道,母亲的家里四个人都死在了日本人的监狱,还有些死在了跟日本人战斗的战场上。国仇家恨,母亲最痛彻。事后,父亲提起这事想听听她的看法,母亲说他们好歹也是人,战场上被打死,当然应该把他们埋了,死了也算有个坟头。第二年建烈士陵园的时候,日本反战同盟特意为他们战死的同胞立了一块碑,记述了这件事情。这大概就是母亲的人性化观念的体现,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的人性化观念的所在。这相比于日寇反人类的战争残忍手段,活埋、细菌战、毒气弹、狼狗咬死、残杀婴儿等等惨无人道的暴行,有着天壤之别。从这儿可以看出,中国人传统教育中的“仁”“义”“善”,即人性化,对母亲的影响很大——仁者无敌。

母亲不是好事之人,但有时候你不去找事儿,事儿也会来找你。文革期间,外地来了两个调查材料的找到母亲,要她证明一位大学的领导战争期间投敌叛变问题。对于这位战友,母亲打心眼里看不起他,琐碎、小气、遇事不敢担当、背后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并四处传播、爱打小报告、爱占小便宜、爱卖弄学问、看不起文化低的干部,总之毛病很多。这人被整倒之后写交代材料时,把有次部队被打散后他跑到敌占区一个地下联络员家里躲藏了几天的事情说不清,因为这个能直接证明的联络员解放后死了。于是,整他的人就揪住这点不放,非说如果找不到证明,就说明他有投敌变节的可能,就是嫌疑分子,不能平反。出于无奈,他只好让当时的战友们给他证明。但好几个人因不太知情,也给他证明不了。当找到母亲时,他们想要她出具这个人投敌变节或者是不知情的证明材料。母亲说,这个人虽然我也看不起他的为人处事,但不能昧着良心出证。母亲说,当时她是搞机要通讯联络的,那次部队被打散后这个人确实跑到地下联络员家里躲了几天,当时这个联络员也讲了这件事,还有几个战友也知道这件事的原委,不存在投敌叛变。证明写出之后,因为对方没达到往死处整人的目的,于是就恼羞成怒,说母亲没有政治立场,包庇坏人,并恫吓要找母亲的上级反映,并且拿我父亲被整的事情威胁,说不会善罢甘休,走着瞧。母亲非常平静的说,既然你们说他是叛徒,你们自己写证明算了,何必要我说实话?我丈夫的事儿跟这事儿扯不上,至于你们想怎么办,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俩人纠缠了两三天,看没有想头,就不辞而别,灰溜溜走了。在真与假之间,母亲总是选择真实,这跟利害和好恶无关——信者无愧。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

文革开始,我父亲虽然已经下台,但还是没有躲过这场风暴。省里的和豫东的造反组织,把父亲抓到豫东,罪名是“反党集团头目”“党阀”“腐化堕落分子”“恶霸”,在开封、商丘和睢县等地开万人大会批斗。还让他曾经的同事和部下陪斗,其中有他和另外一个领导的所谓“走狗”几十位,并按职权和工作性质编为“四大孬,四大赖,八文八武八秀才”。极其荒唐,极其疯狂。父亲被揪走后的一天夜里,他一个战友的侄子,慌慌张张跑到我家,告诉了我母亲我父亲和他叔被弄到豫东的消息。母亲听他说完,就弄了俩菜,倒了杯酒,让他边吃边说。这个人叫张贤顺,是物资局的采购员,全国各地到处跑,见多识广。他叔叔再早是国民党西北军的团长,解放战争率部起义,被就地安排为虞城县武装部长,当时我父亲是县委书记,跟他搭帮,我母亲跟他妻子也在一起工作过,彼此有些交情。后来他被打成右派,遣返回老家南阳城独山北张营村。我父亲被发配南阳之前,这位张伯伯的侄子还去豫东找过他。当时,两家都处在挨整状态,难免同病相怜,关系相处很融洽。等张贤顺大哥喝完酒吃完饭,母亲问他有啥主意打算咋办。他建议两家去人到豫东找关系活动活动争取宽松点,再送些衣服食品。母亲听他说完,直接了当的说,不用去,去了也没用,更不要给谁说好话,说了不仅没用还丢他们的人。这是大形势,谁也没办法,元帅将军部长省长都打倒了,何况他们这些下级。听天由命吧,反正我知道他们也没有干过啥伤天害理的事儿,可能只是工作中出点错、得罪些人。现在只要我们家里人不出麻烦就行了,不用怕,怕也无用,或许过一段一切都会好起来。事情过后,这位张贤顺大哥逢人便说,“杨姨真是见过大世面,有见识,有底气,不怕事,不低头。”每提及此事,我觉得这位张大哥说的“有底气”,就是他们没有干过伤天害理的事。这也许就是母亲内心深处的底线吧——智者不惑,智者无忧。

母亲很坚强,从来没听说或者见过她哭过,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多悲伤的事。她经常说,“哭是无能的表现。”但我也曾见过她哭过一次。那时年7月,我们陪她到苏北去看老战友,转转当年她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那天上午,我们陪她先去了泗洪县应山烈士陵园,祭拜过英烈后,又去了深入洪泽湖的半岛勒东村。这里抗战时期曾经是新四军医院所在地。当年母亲曾经在这里做内部保卫和管理工作,担任组长。说来也巧,在勒东村部她遇见了一个八十九岁的老太太,叫丁陈氏,后改名叫陈华。这位老太太是本村人,当年在兵工厂做工,母亲负责给她们安排具体工作并验收产品。交谈后,这位老太太认出了母亲,并叫出“杨组长姐姐”,还说母亲当年经常给她拿吃的东西。母亲也认出了她,当年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突然,母亲拉着陈华老太太的手失声痛哭。好一阵子,母亲哭罢才缓过来劲儿,大声说“都死了,过去在兵工厂的同志姊妹们都死了!”后来我们觉得当时母亲是去了烈士陵园后又遇到了当年熟悉的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激动到了极点,就忍不住痛哭一场。在这里,我看到了母亲人性人情的光辉。这也是良知真情:动之心,发乎情,形于色,言于表。

什么是良知?最早提出“良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人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这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对于有别于人的禽兽,其天性就是本能;而人之所以为人,其天性就是本性。人一旦丧失本性,就会成为禽兽一样,只剩下本能了。我觉得,不管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人还是需要接受心灵的传承,使本能潜移默化成本性,这才真正能够达到良知,随时自觉不自觉唤醒人的天性,也就是人性,达到致良知的境界。我想,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讲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内涵也在于此吧。良知,肯定和文化水平、接受教育的程度有紧密的关联,但不是成正比的,文化,教育等不能替代对良知感悟和自觉。

母亲走了,把最宝贵的财富——良知,留给了我们。我们该怎样支配这笔财富呢?

北宋思想家张载,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总结为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为大众谋福利的高度自觉性,为历史文化传承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为开创一个和平幸福的大同世界鞠躬尽瘁。简言之,这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及胡适先生的“Worth”“Work”“Words”“三W主义”异曲同工。

如果感觉这种标准或者境界高不可攀,那么,我们就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此乃“致良知”。

年1月6日

马希明,笔名剑如虹,河南睢县人,现居住南阳市。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此前曾担任过教师、电台编辑等。酷爱旅行,总是喜欢跨越历史长河,用脚步伴着诗歌去丈量万里山河。作品散见于今日头条、搜狐资讯、网易新闻、百度等网络媒体。诗歌专著《马希明诗集》于年2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