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泗洪县 >> 泗洪县简介 >> 赵汗青娄庄

娄庄

赵汗青

娄庄现在是镇,明代以前叫楼子镇,明朝燕王朱棣成为永乐大帝前,率大军与建文帝的官军最后一场大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在历史上称之“靖难决战,燕王三打楼子镇、大战齐眉山、血染虹桥”。

娄庄镇历史上归灵璧县辖。灵璧县在汉代时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三国时属魏之下邳。西晋时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南北朝时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隶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隋初时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五代十国时,灵璧县分属宿州、泗州之地。宋元佑元年时()析虹县的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元初时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

明初时属宿州,而楼子镇则是灵璧县境内最大的镇。隋唐年间,楼子镇即因北临运河,镇南抵沱河,群山连绵,土地肥沃。以舟车之会,商贾云集而闻名。唐贞观十二年(年)在镇西建佛祖庙,碑文记载为楼子镇。此后,该名称一直延续到明永乐初年,成为灵璧县境内最大的镇。

穿越楼子镇境内的这条隋唐大运河也叫通济渠,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宿州市境内为隋唐大运河遗址通济渠段,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年)。今天叫新汴河,自西而东。是隋炀帝自板渚引黄河水下达淮海的一道大运河、贯通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通济渠隋、唐、宋三代一直沿用,入南宋后逐渐荒废,通漕约年,对促进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济渠全长公里,宿州市境内公里,楼子镇境内就有30公里。如今在今天的宿州市灵璧县娄庄镇境内,还能清楚地看出它的遗迹,河堤设御道,后人称之为隋堤。

宋光宗绍熙五年(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这两个因素导致通济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渐淤塞废弃。在宿州境内,通济渠由西北流向东南长达一百多公里,大运河遗址是该渠的一段。在公元2年,大运河堤坝保存完好,沿大运河(通济渠)一带的老百姓,都把大运河故道称为隋堤或隋堤沟,楼子镇就位于隋堤南岸之上。

河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隋王朝为加强长安与洛阳联系和对河北及动荡不安的江南等地的控制;为解决两京大批军政粮饷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隋书炀帝纪》)的军事需要,先后开凿了广通渠和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通济渠(唐、宋亦称汴渠、汴水或汴河)作为隋代大运河重要组成,与另三段(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一样,客观上在便利交通运输、促进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南北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据历史文献记载,隋大业元年(公元年)开凿通济渠。上游河口(汴口)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北连接黄河,其间流经今广武县、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淮北市濉溪县、烈山区,宿州市的埇桥区(原宿县)、灵璧县(零璧县)、泗县,江苏省的泗洪县、盱眙县,在盱眙东北汇入淮河。通济渠成为沟通黄、淮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通道,“水面阔四十步”(《大业杂记》,引《行水金鉴》卷九二《运河水》),渠旁筑御道,植榆柳,自隋沿用至宋。从开凿成功大约经历了五百年沧桑后,由于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原因到南宋时完全堙废了。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赞美运河隋堤的胜景在《隋堤柳》诗中写到:

西至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当年隋堤之上盛植杨柳,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每当清晨,登堤遥望,但见晓雾蒙蒙,翠柳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景致格外妩媚,是一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故而被誉为古宿州八景之一的“隋堤烟柳”。

后有诗人题诗赞美说:

隋堤迢递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

风絮乱飘千树雪,烟丝新变万条金。

远来乔绮无人见,娇转流莺何处寻。

说与离人休挽折,炎天行客待繁阴。

说楼子镇是镇,当时实为明代以前淮河北岸的一座庞大的古城堡,地处皖东北大运河隋堤大道交通要塞上。古往今来,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历数百年而不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故为历代兵家必争。北宋时,为加强要塞,巩固根基,当地武举赵得豫、团总赵得憧兄弟率百姓垒青石,围此城,建城楼。城内有条河穿越城墙下而过,北连运河,南接古沱,城东有座古庙,名子叫“东大寺”,城西有佛祖庙,庙内有塔名叫黄塔。历史上,楼子镇曾经历数次战争,南宋时元军曾六次攻城不破,大败而去,因此留下“攻不破的楼子镇”之美誉。明初以前时的楼子镇,城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唐宋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

楼子镇四周不单城墙高筑,而且还分内城和外城,均采用辖内齐眉、青龙、白虎、朱雀山等山石方块巨石垒砌,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气势宏伟的北城门城楼与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辉映。

自从燕王朱棣大战齐眉山,三打楼子镇后,楼子镇昔日气势宏伟的城楼、高塔、厚墙变成了残垣断壁,往日的山清水秀变成人间炼狱,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变的冷冷清清,东大桥断裂了,大树倒塌了,住宅、商店大火熊熊,被烧成焦土,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满地的石瓦碎片,一片狼籍,原本一座傲立隋唐大运河南岸雎阳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毁灭了。从此楼子镇不再,重生的只是娄庄了。

娄庄南临沱河,北靠汴水,东邻灵城镇,西濒埇桥区大店镇。人口10余万;省道自东向西穿境而过,灵西运河纵贯南北,南部有龙山、虎山、老山、姚山等大小山头30余座。

那一年,11岁的我随父母工作调动从固镇县仲兴公社来到了灵璧县娄庄公社。当年进了娄庄中学读初二(1),遗憾的是娄庄中学的课程比仲兴中学早了整整半年。由于初来乍到,和老师、同学又不熟,没有人帮助我补课,只有自己拼命地学。虽然紧赶慢赶,成绩仍然落后于其他同学。好在班主任康文娟,是一位上海下放知青,教语文。她对我进行语文强化训练,我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倒是赶上来了。同时,让我参加文艺小分队。这一年,来了一位教英语叫宣祖华的老师,人特有才,会拉二胡会唱歌,会写书法打乒乓球,我们很合的来。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没事在一起喝喝灵璧大曲,探讨探讨文学、艺术、音乐。读初三的时侯,教数学的班主任王化甲老师可谓是知人善任,他安排我出黑板报,编班讯、画报花,干了整整一年。这时,我已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藉,还且还带到学校阅读;像王力《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唐诗三百首》《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学作品《红岩》《林海雪原》等,还有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书剑恩仇录》等等。升入高中,班主任叫邹全真,是一位老学究,文史功底深厚。他和父亲竟然是淮北老乡,又是安师大校友,对我自然要求甚严。他教我们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风雅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几位老师包括小学时任仲兴公社文化站站长的李广宁(后任省文物局局长)、仲兴中学的孟庆礼老师(后任仲兴乡人大主任),他们的教诲都对我现在从事新闻、文学、文化工作,起到了基石的作用。我在这里读完高中就参加了工作,工作中又考取了大学,也是在其间萌发了考研、考博。直至年进入安徽经济报,在此后的道路上,实现了愿望。

在娄庄期间,刚工作时,我担任过区土地规划矿山管理所所长,后被娄庄区委派往蒋圩乡任党委委员、副乡长、武装部长。正好北宋大运河花石纲(遗落在乡政府院后),以及“大战齐眉山”(赵家村)的战事就发生乡辖区内。几百年来,老百姓口口相传,《明史》《灵璧县志》《娄庄志》都对这两件事多有记载,这些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就这样,我注意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这些对我现在创作文史作品《大战齐眉山》《三打娄子镇》《血染虹桥》都起成了主要文献资料。

20多年了,除去给父母上坟,看看亲戚,几乎没有去过娄庄镇政府,虽然镇政府西院,还有父亲留下的两间房子。这些,似乎对我来说已不那么重要了。

赵汗青简介:

赵汗青,名先杰,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年入安徽经济报,后任《时代中国之声》杂志副总编、天下时报网总编辑。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