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两种、一水两用。稻田里养小龙虾、养螃蟹是一种先进绿色农业种养模式:虾、蟹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这样的协作可谓相得益彰。在小龙虾生长过程中,不运用化学肥料、农药,虾更洁净、肉质更美味。而“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种养模式生产出来的大米,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米粒饱满香甜,品质更安全,最终到达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曾经依靠“一季麦、一季稻”把装满米饭的碗牢牢的端在手中,现在,依靠“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把装满“肉饭”的碗端得更牢固。从“米饭碗”到“肉饭碗”的改变,这里的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有力的步伐。生态农业,让水稻种植有了“新玩法”如今,不少稻农减少了水稻种植面积,在田间引入了稻田养殖。在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等套种模式下,稻田里自成一个小小的绿色循环生态圈,种植面积变少了,稻田生态区改善了,稻米质量不降反升。在临近的泗洪县城头乡周台村,年年底,周台村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村民前往湖北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泗洪县城头乡周台村村民周刚也报名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次学习,让村民周刚认识到还有“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于是他拿出10多万元的积蓄,承包了60亩塘口,其中40亩用来种植水稻,而余下的20亩用来养殖龙虾。周刚说,周台村传统种植是“一稻一麦”,村民亩均收入不高,去除各种开支也剩不了几个钱。自从尝试了“稻虾共作”“稻蟹共作”养殖模式,去年仅水稻收入就在7万元左右,还不算小龙虾的收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稻虾共作面积25.8万亩,其中年至年发展16.5万亩,年已新增9.3万亩,主要分布在石集乡、城头乡、界集镇、朱湖镇、龙集镇、孙园镇等,增收效果明显,种养模式逐渐被接受,全县发展稻虾共作的热情很高。小龙虾养殖逐渐成为泗洪水产另一种主打养殖模式,年上半年稻田小龙虾产量2.58万吨,精深加工量吨,销售行情火爆。无论是稻田养虾,还是稻田养蟹,都让周台村的村民在传统的“一稻一麦”种植模式上有了新的尝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实施稻虾共作,藕虾共作,稻蟹、藕蟹共作,将有机大米、浅水藕和无公害龙虾、大闸蟹、黄鳝等种养模式有机结合,并通过“公司+农户”、土地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互联网加农业等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周台及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和当地条件成熟的养殖大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将他们养殖的龙虾直接收购,确保养殖户无后顾之忧。蟹稻、虾稻共作养出来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将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融合成一个生态系统,也倒逼了水稻种植过程中不能施农药,保证了水体干净,养殖无污染。虾稻共作模式最早在湖北潜江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周台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打造出来的城头乡样板,也是城头乡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绘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画卷”,城头乡把传统“稻麦两季”的种植结构改变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举多赢”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效益不仅仅是亩收益提高”泗洪稻虾共作有两种模式,大部分种养户是以养殖成虾为主,亩产商品虾约为公斤、水稻公斤,亩均产值5元左右,亩均利润-元;部分种养技术水平高的农户“以繁育虾苗为主,养殖成虾为辅”,效益则更高,亩均利润可达到0元以上。传统稻麦种植,扣除土地租金,每亩纯收益只有元上下,两者相较,稻虾共作效益高出稻麦种植10倍左右。通过稻虾共作,提升了土地价值,使得部分群众土地流转费收益每亩提高-元。稻田里的虫子、腐殖质等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小龙虾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生长需要的肥料。稻虾共作平均可减少50.0%以上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稻虾、稻蟹共作还是是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一是搭建了就业平台,有的贫困户倒地笼捕捞小龙虾工钱为一小时10元,有的稻田人工拔草一天80元,据不完全统计,稻虾共作基地已为近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二是构建广泛利益联结,龙集、朱湖、界集等乡镇皆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稻虾共作,还通过土地出租、组织务工增加了集体收入,带动了低收入户增收。三是推动了观念转变,稻虾共作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创业致富热情,提升了农村活力。“稻虾蟹轮作”种养模式充分把稻田空间、时间资源和小龙虾、河蟹养殖有机相结合,真正是“水”作之合,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的环保、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新路,既保障村民的“米袋子”,又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44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