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冕财经

编辑:程昱

设计:甄开心

实习生:蔡旖忻

2月14日,医疗队队员在出发时与前来送行的同事告别。当日,浙江省组建的第四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共名医疗业务骨干从杭州启程,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据介绍,至2月14日,浙江省共派出支援湖北医务人员名。(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2月13日,医院医师王浜琴剪去长发。(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当日,志愿者走进广西南宁市广医院医院,为即将投入抗“疫”一线的70多名医护人员剪发,以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据介绍,医院被扩建为医院,医院即将投入使用。

2月13日,医院,医护人员抱着患儿准备出院。(新华社发,医院供图)

当日,经过两个多星期治疗,国内确诊的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儿康复出院。该名患儿家住武汉市黄陂区,年仅1岁2个多月,1月26日下午因间断腹泻、呕吐6天,外院治疗后仍精神萎靡、食欲欠佳,尿量少,呼吸急促,被紧急送入医院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救治。经治疗,患儿肺部感染已基本吸收,且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已达出院标准。

2月11日,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医院护士张苛在给丈夫送行。她的丈夫谢宏超是医院的一名男护士。(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当日,江苏援黄石医疗志愿队名队员从南京出发,奔赴湖北省黄石市开展对口支援新冠肺炎防治工作。

2月11日下午,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疾病过世,她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平复心情后继续投入工作当中。

2月10日上午,刘亚卿生日,江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站在隔离区外给他送鲜花,但鲜花只能搁在旁边石凳上。(李桂东/人民图片)

刘亚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从事重症医学临床工作12年。2月7日,刘亚卿被抽调进入隔离病房,加入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搏击的战“疫”中。采集患者样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排查疑似病例......自从进入隔离病房后,刘亚卿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2月10日是他的生日,重症医学科的同事们早早地就帮他订好了生日蛋糕和鲜花,非常时期,只能透过视频祝他生日快乐。医院同事温暖的祝福与鼓励,让这个战“疫”一线的“铁汉”热泪盈眶。

2月10日,王莉莉倒出护目镜里积存的汗水。(新华社发,杜昱葆摄)

今年47岁的王莉莉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疾控中心的检验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主动请缨到流行病学调查队最危险的岗位,负责采集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鼻咽拭子。每天外出采集时,王莉莉和同事们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为了减少“麻烦”,即便口干舌燥也尽量忍住不喝水;采集样本时,她与受采对象仅有半米之隔,受采对象鼻咽部由于受到刺激很容易出现打喷嚏或呕吐的情况,喷溅物会直接喷射到她的防护面屏上。一天下来,被防护服包裹严实的她几乎虚脱,脸上被口罩压出深深的印痕。

李女士一家6口5人被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未患病的2岁幼子强强(化名)交医院的28名爱心护士照顾。经过10天的治疗,2月8日元宵节这天,李女士康复出院,与强强团聚。(中新社记者陈骥旻摄)

医院护士喻凡(左)在工作中晕倒,被同事扶出隔离区。因前线医护人员紧缺,喻凡刚坐完月子不久,就返回抗疫一线。(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2月7日,凌晨两点左右,医院后湖院区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门前,两名身着防护服的记者朝向监护室鞠躬。2月7日,李文亮医生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去世。(财新记者丁刚摄)

易俊丰(左)与同事张瑶(中)、杨彩霞(右)在防护服上写下为抗击疫情加油的文字(2月7日,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测体温、取咽拭子、做消毒、鼓励病人也要鼓励自己……在发热门诊“上岗”不久的易俊丰手脚麻利,显得“老练”。

年出生的易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一名男护士,年毕业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血液净化中心、肝胆科、感染科等科室轮科学习过的易俊丰主动“请战”去前线,经过理论、实操、心理辅导等专门培训,易医院发热门诊正式“上岗”。

2月6日凌晨,在医院象湖院区,已经在隔离病房里工作近6小时的值班护士黄丽青拿下口罩透口气。(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这是2月6日拍摄的医院象湖院区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的印痕(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医院象湖院区是江西省新冠肺炎医院。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值班的医护人员每天要在隔离病房内“全副武装”工作近6小时,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了深深的印痕。

牛景(前)和同事前往一名密切接触者家中进行排查。(新华社发,郝源2月6日摄)

牛景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以流行病学调查员的身份奔赴抗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收到疑似病例信息,我们需要在24小时内把病人发病前后各14天的密切接触者排查清楚,并上报信息”,牛景说,“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路途远近,无论排查数十人,还是追踪上百人,绝不能打折扣。”每当防护服穿上身,牛景就又一次开始与时间赛跑,寻找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4小时是每一场病毒追踪战的时限。

唐河县紧邻湖北襄阳,疫情防控压力巨大。自1月23日起,牛景食宿都在单位,24小时备战。“就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因为每追踪到一名密切接触者,就可能保护了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健康。”牛景说。

2月6日,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赵智刚(右二)和护士柏慧(左一)、李春芳(左二)、郭琴(右一)4名医护人员在医院急救中心合影。在工作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他们,经过治疗康复后主动返回各自岗位,继续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新华社发,龚勇摄)

郝铁蛋(右)和妻子女儿在一起。(2月4日,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2月5日,山西省第三批驰援湖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队启程。在医疗队中,医院的护士郝铁蛋心中有一份特别的牵挂——他的女儿两天前刚刚出生。郝铁蛋的妻子张赛鸿同样是医务工作者。尽管还在产后恢复期,对于丈夫的出征,她却只有一句话:“你安心去,家里有我。”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郝铁蛋和其他医疗队员一起踏上前往湖北的列车。尽管依依不舍,但郝铁蛋目光坚定,他说:“我知道,女儿长大以后,一定会以我为傲。”

2月4日,武汉医院,全套防护服的医疗队员奋力把首批送达的一位病人推上二楼病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10天了,我真的好想你……”2月3日,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界集镇境内的省道一个卡口,身穿隔离服的医生许慧紧紧地拥抱着丈夫杨兆辉。(许昌亮/人民图片)

杨兆辉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和许慧都医院的职工。1月25日,他们把孩子临时交给爷爷奶奶带,夫妻俩主动申请并加入阻击疫情队伍。许慧被安排在界集镇卡口,杨兆辉则被安排在距离界集镇50多公里的双沟镇卡口。他们每天各自在卡口工作近12小时,吃的是泡面或者盒饭,轮岗休息则是在临时搭建的集体宿舍房。

2月3日,因双沟卡口缺少医疗物资,卡口负责人安排杨兆辉到界集卡口接运调配的医疗物资。在界集镇设立的14个卡口点上,他竟然碰到了爱人许慧。许慧缓过神来顾不得害羞,赶忙跑过去紧紧拥抱丈夫。“好了,赶紧放开呀,那边等着要这些物资呢!”他们相拥虽然不到一分钟,但夫妻俩分开时都开心地笑了。

2月2日,刘光耀(右)和乔冰出发前拥抱。(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当日,河南省第二批驰援湖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医疗队出发。在医疗队中,来自医院的刘光耀和乔冰是一对“90后”情侣。相恋两年多的他们同在急重症医学科工作,当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时,他们就商量着一起报了名。医疗队出发前,两人拥抱着相互鼓劲。“回来后,我娶你”,刘光耀对乔冰说。

22岁的医院感染科护士。在隔离病房,因终日用84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酒精消毒液浸泡着,原本一双稚嫩的手被腐蚀得伤痕累累。

胡佩说,自己很年轻,怕自己经验不足,心里会有一些恐惧和担心,但是戴上口罩、面罩、穿上防护服就不紧张了,穿上工作服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

2月1日,胡佩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她写道:自己还没点开微博,手机消息不停的叮咚!我不知该如何向关心我的人(包括陌生人)表达谢意了,我也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谢谢大家的关心!

1月31日,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在为一名病情较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翻身并做治疗。

医院是省、市新型冠状病医院。医院里的隔离病房有两层,8名医生和34名护士全力救治患者,日夜忙碌。(新华社发,王毅摄)

1月28日,在新疆医科大学院内,医疗队队员、新疆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吕俊(左)与家人道别。(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当日,由人组成的新疆首批医疗队从乌鲁木齐出发,驰援湖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支医疗队主要以新疆医院为主体,医院、医院等6家医院共同组建。队员由医疗、护理和保障人员组成,涵盖重症医学、呼吸内科学、感染性疾病学等多个专业。

1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广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1月24日,在医院重症隔离病房,护士长马晶握住病人的手,对她给予安慰。(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1月24日,医院隔离病区,一位医生扶着腰在走廊上慢慢走动。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穿着密封的防护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无法喝水、上厕所,只有吃饭时间能够短暂休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

本文图片源自新华网、人民网、湖北日报、财新、中新网。向战斗在疫情前线的记者们致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