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洪泽湖情况简介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涉及我市洪泽区、淮阴区、盱眙县和宿迁市泗洪县、泗阳县等5个区县,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通道。
洪泽湖属浅水湖,湖盆呈浅碟形,岸坡平缓,由湖岸向湖心呈缓慢倾斜,湖底较平坦,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洪泽湖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千米的来水,入湖河流主要在湖西部,有淮河、怀洪新河、新汴河、濉河、老濉河和徐洪河等,另有区间排涝河道老汴河、安东河、西民便河、张福河、维桥河等汇入,淮河干流入量占流入总量的70%以上。下泄河道都在湖东,以淮河入江水道为主(约占泄水总量70﹪),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为辅。
在自然区划上,洪泽湖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湖区四季分明,无霜期天,湖上风速大,年平均风速3.7米/秒,最大风速24米/秒,有明显的湖陆风,多为偏东风。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年平均气温14.8℃,1月为1.0℃,7月为27.6℃。因此,洪泽湖既具有北方湖泊一些特点,也具备部分南方湖泊的属性。
洪泽湖历史上是黄河夺淮的产物,随着明清两代洪泽湖大堤的逐渐修筑,洪水位迅速上升,淮河与原洪泽洼地的诸湖塘合而为一,从而形成东部平原之上的“悬湖”,高出其下游平原区4~8米。洪泽湖是历代治水的重点,其命脉与淮河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治湖方略,先后五次对洪泽湖大堤进行维修和加固,不断扩大和巩固下游排洪出路,形成了洪泽湖大堤为拦蓄淮水的屏障,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的泄洪布局。
洪泽湖同时又是我省江水北调和南水北调重要调蓄水库。入湖泵站为洪泽站、淮阴站,分别利用淮河入江水道三河、里运河、苏北灌溉总渠输水,出湖泵站为泗阳站、泗洪站,输水河道为二河、中运河以及徐洪河。
洪泽湖是沟通淮河、运河、长江和黄海的重要航运枢纽,湖内建有洪泽湖南线、北线、西线和西南线航道,随着高良涧船闸和高良涧复线船闸、蒋坝船闸和蒋坝复线船闸等通航设施的兴建,洪泽湖在水上交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洪泽湖死水位11.30米,正常蓄水位13.0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规划汛后蓄水位13.5米,相应水面积为平方千米、库容为39.57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6.0米,相应水面积为平方千米、库容为.13亿立方米。
洪泽湖保护范围为设计洪水位16.0米以下区域,湖泊西部考虑斜蓄影响保护范围至16.5米等高线,东部按16.0米等高线和洪泽湖大堤等主堤防确定。洪泽湖湖泊保护范围内面积为平方千米,保护范围线长千米。
洪泽湖蓄水保护范围外边界依据蓄水位13.50米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迎湖挡洪堤堤圈共同确定,蓄水保护范围面积为平方千米,保护范围线长.3千米。
洪泽湖具有防洪调蓄、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三项主要功能以及航运、渔业养殖、旅游等次要功能。
洪泽湖周边地区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淹没和调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沿12.5米左右等高线兴建挡洪堤,开始了洪泽湖的蓄水垦殖,周边地区由自然状态逐步发展演变为农田,也即成为蓄滞洪区,在淮河遭遇大洪水时,要破圩进洪,目前洪泽湖设计防洪标准也是需利用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在水位16.0米时滞洪面积平方千米,滞洪区最大水深可达4米,滞洪库容30亿立方米。按照国务院批转的淮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当洪泽湖水位(蒋坝水位)上涨到14.5米且继续上涨时,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要破圩滞洪。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进展缓慢,年淮河大水后,对部分灾民进行了移民安置,建设了6座保庄圩工程,保庄圩面积只有9.62平方千米。
年9月,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并将江苏省洪泽湖列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水面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或重要生态功能的水质较好湖泊中之一。
根据省下达我市“十三五”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洪泽湖被列入水十条考核河道(老子山镇、高良涧镇、蒋坝镇国考断面,位于洪泽区境内)现状水质为Ⅴ类,年水质目标为Ⅳ类。按照《淮安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洪泽湖管理范围为堤防背水坡有顺堤河的,以顺堤河为界(含水面);没有顺堤河的,背水坡堤脚外50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