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张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全面小康,这个延续千年的美好理想,如一轮朝日已见东方。今天,中国人民正稳稳地享受丰裕的民生福祉,尽情地沐浴幸福生活的阳光。

在这穿越千年梦想的伟大进程中,宿迁人民不曾却步。建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力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迁,真抓实干、奋力冲刺,瞄准真问题、下足真功夫、获得真发展,交上了一份实实在在、成色十足的小康答卷。

这是一曲党群同心的奋斗赞歌

“小康”一词,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深刻思考与认识、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美好新生活的责任与担当。

走进刚刚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的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党旗飘扬,一排排新农房错落有致,千亩碧根果育苗基地碧如绿海,标准化厂房里一片繁忙景象,滨湖公园碧波潋滟……这就是宿迁新农村的新气象。

“垫湖是个好地方,美丽乡村达小康,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向美好新时代……”这首曲子是当地村民创作的地方小调《逛垫湖》,歌词的背后是当地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在上世纪70年代,垫湖村是远近闻名的“要饭庄”。年,垫湖村率先迈出“大包干”的改革步伐,实现了由靠救济粮生活到向国家出售余粮的巨变。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文《春到上塘》,记录下了上塘镇“家家户户粮满仓”的幸福图景,在全国引起震动。

敢为人先的垫湖村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垫湖村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渐渐落伍,垫湖村衰落成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穷则思变。在党的领导下,年,垫湖村在全县率先推行土地集中流转、人口集中居住、工业项目集中建设。短短几年,垫湖村就建成千亩优质稻米基地,农户告别茅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年,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带领党员干部多次开展调研学习,开始发展碧根果产业。目前,村里已建成亩碧根果育苗基地,带动余名村民就业。村里还建成了5.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多家企业陆续入驻,10多个“三来一加”产业项目纷纷落户,多名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党群同心,让垫湖村再次扬眉吐气。

“春到上塘”的改革创新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宿迁干群的血脉中。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宿迁广大干群以负重奋进、敢闯敢试、求真奋进的精神,抒写了一曲党群同心奋斗的赞歌。

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宿迁系统研究分析小康建设的短板弱项,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实现了小康指标体系全覆盖,经济指标、生态指标、民生指标等,做到一个不落、均衡发展;各类人群的全覆盖,从城市居民到农村居民,从大多数人群到特殊人群,都享受小康成果;区域性的全覆盖,不仅以县为单位,而且城乡融合过程中更小的单元都实现了小康目标。

数字是最鲜明的注脚,在党的领导下,年,宿迁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是建市之初的26.1倍、年的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亿元,是建市之初的64.7倍、年的1.4倍,均位列全国80强。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镇化率八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达61.1%,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增长至.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87.7万人,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愈发彰显。

这是一曲砥砺奋进的脱贫战歌

实现全面小康,宿迁最大的短板弱项在哪儿?是脱贫攻坚!

作为全省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宿迁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谱写了一曲砥砺奋进的脱贫战歌。

近年来,宿迁扎实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精准施策、因人施策,确保不形成“夹心层”。根据国家和省下发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指导意见、行动方案,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改,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着力解决好教育控辍保学、医疗控费减负、四类重点群体住房保障、贫困残疾人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确保政策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广场舞跳起来,每天晚上,位于涟沭结合部片区的沭阳县钱集镇老严荡村新型社区广场上,村民们欢快起舞;家门口忙起来,位于成子湖片区的宿城区中扬镇扶贫产业园里,余名村民每天按时到园内企业上班;新农居住起来,位于西南岗片区的上塘镇马巷集中居住区,环境清幽,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些是宿迁三大片区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大片区是宿迁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西南岗片区土地贫瘠,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脱贫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成子湖片区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幸福感不高;涟沭结合部片区属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十三五”期间,为推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省委、省政府划定六大扶贫片区,成子湖、西南岗、涟沭结合部三大片区位列其中。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分别牵头帮扶成子湖、西南岗、涟沭结合部三个片区,省领导多次深入三大片区,实地调研指导,三大片区其他对口支援单位也倾囊相助,为片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打铁更需自身硬,市委、市政府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中,将片区重大工程上升为市、县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片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等优化提升,让三大片区顺利脱贫摘帽。

“我家18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每年仅土地流转收益就近1.5万元。”宿城区屠园乡古山河社区合兴村村民李登兵说。十年前他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把右手摔成重伤,从此再也无法打工、种地,儿子儿媳则被“困”在了18亩土地上。年,合兴村整体搬迁至古山河社区,李登兵和其他村民一样,将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儿子儿媳卸下土地“包袱”后,到屠园乡扶贫产业园里的企业打工,现在一年收入7万多元。

合兴村整村搬迁后,增长的不仅是村民的收入,还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十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整村搬迁后,村集体经济大幅提升。去年该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扶贫门面房收入、扶贫厂房分红等,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实现华丽转身的不只是合兴村。“十三五”之初,宿迁低收入人口62.9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个,到年年底,全市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3个重点县全部“摘帽”,“十三五”脱贫攻坚核心任务基本完成。年,我市通过实施脱贫成果巩固、脱贫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脱贫成果巩固率达%,全市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万元,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经营性收入达50.1万元。

这是一曲普惠发展的民生颂歌

在小康这幅多彩的画卷上,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共享是最温暖的主题。

“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我们非常高兴!”说起建在家门口的宿豫区玉泉山路小学,市民曹翠霞满脸笑容,“校园漂亮,设备先进,老师用心,我们幸福感满满。”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玉泉山路小学,正争创有影响力学校。

教育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学校所,提供学位18.8万个,年、年连续两年,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在补齐基础短板的同时,进一步强弱项、增优势,按照“建成一所、办优一所”的思路,引进南师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品牌,同时加大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培育力度。宿迁经开区青海湖路小学同时获批省课程基地、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和省“四有好教师”项目,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撑。

除了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亦是百姓最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