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建构出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对老地名保护的重视,近年来,江苏各城市推出了不少极具底蕴的新地名,它们留存着历史变迁的痕迹,彰显着地域文化之美。行走在这些道路上,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让人感悟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老地名成纪念名人、弘扬文化的载体名人是一个地区最好的名片,一些纪念名人、传承其思想的地名,成为弘扬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年,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境内,软件谷片区一条新路命名为七贤街。年,在这条路的附近命名了嵇康路、阮籍路、山涛路、向秀路等以“竹林七贤”为名的道路。“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北方的七位文化名士,并没有生活在南京,为什么西善桥的道路会以他们命名呢?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王聿诚告诉记者,这与年在此处宫山北麓下发现的一座南朝大墓有关。大墓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壁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新命名的这些路,不仅为了记录这段历史,也考虑到挖掘西善桥的竹林七贤历史,并成为这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在兴化,多处名字可看到范仲淹的身影。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奉调泰州海陵西溪镇(今东台西溪)任盐仓监,上书淮南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再修捍海堤,最终朝廷命范仲淹全面负责修筑捍海堰。前后四年,历经重重困难筑成的堤堰,起自海陵(即泰州),接于盐城,苏中、苏北沿海百姓深受其益,“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因此被称之为范公堤。据王聿诚介绍,范仲淹一直受到官民的景仰,同时因他还兴办了学宫,谥号为文正,所以兴化自宋代起就建有景范堂、范文正公祠。明清之际有景范书院、文正书院。年,“江苏省兴化文正实验学校”创建;年,兴化市在移址重建的兴化宋元古衙设置范仲淹纪念馆,悬挂“文正流风”匾;年7月,兴化市创建了景范学校;年,又成立兴化市景范教育集团。在城东南有景范社区,城南路旁一居民小区被命名为景范康城。这些景范类新地名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反映出景范文化在兴化深入人心。素有“教育之乡”美称的如皋,近年来深入挖掘近代乡贤——晚清进士、教育家、实业家沙元炳的史料事迹。沙元炳曾改书斋名“四印堂”为“志颐堂”:辞去京官,回乡兴办如皋师范等名校。如皋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山燕告诉记者,年,如皋市民政局经过重新规划,延长志颐路(年命名)至米。年,位于志颐路北起东侧的志颐小学竣工,对外招生。全校用地面积约55亩,书院建筑与现代建筑互为融合,美轮美奂。志颐路、志颐小学与如皋师范、颐园、沙元炳纪念馆等新旧地名,交相辉映,延伸地名服务功能,传播乡贤历史文化。江山塔和春好塔是宿迁市10年前建设的古黄河景观带的标志性建筑,江山塔高9层,春好塔高7层,人称龙凤双塔。两塔得名同源,取自清乾隆皇帝南巡时赞美宿迁的“第一江山春好处”诗句。年成立的宿豫区江山社区及其境内的江山国际花园小区、江山一品小区地名与皂河龙王庙行宫风景区里的春好亭亭名也都出自此诗句。作为大运河文化重镇,宿迁市是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必经之地。在古宿迁县境和桃源(今泗阳)县境,有龙泉庄行宫、顺河集行宫、林家庄行宫、陈家庄行宫等多处乾隆驻跸的行宫或大营,讲述着乾隆游览此地留下的故事与传说。以古代城市名字彰显悠久历史不少新地名的专名之中嵌有一个城市的单字古称,以此方式来彰显一地的悠久历史。年9月,镇江市建成的宜和广场,初名人民广场,年更为今名。王聿诚向记者讲述镇江地区最早古称“宜”的来源。年6月,丹徒大港聂家村烟墩山出土了西周时期青铜器12件,其中一件就是宜侯夨簋。这是学者们根据文物所携内容命名的,即“宜”是地名,“侯”是官名,“夨”是人名,“簋”是器名。器内底铸铭文12行余字,可辨认的有字。根据铭文可知,多年前,周康王(前—前)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诸侯国。年成立的丹徒区宜城街道,其命名用意也是为了突出宜文化,也就是早期的吴文化。年泗洪县兴建的古徐广场,也是这种组合方式。因为泗洪县域历史上曾为古徐国都城所在地,因此以“古徐”命名。宿迁学院副教授程薇讲述了徐国历史。徐国为夏商周时期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夏启六年(公元前),辅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之子若木被封于徐地,建立徐国。国境在今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都城可能就在曲阜附近。约公元前年,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国就封。曲阜本为徐人的政治中心,伯禽的到来,招致他们的激烈反抗。在周王室的支持下,伯禽率军讨伐徐国,徐国被迫向南迁徙到今江苏省泗洪县境内。此后,都城还迁至今邳州一带,公元前年,徐国被吴国所灭。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主任张乃格认为,由于古徐国的都城在西周到春秋时建在今江苏泗洪,所以徐姓人群最初主要分布在以泗洪为中心的广大区域,泗洪可以说是中华徐姓发源地。占地10万平方米的古徐广场,根据古徐国故事制作了季札挂剑雕塑,以及关于泗洪民间传说的各种景墙,充分展现了泗洪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徐文化内涵。在洪泽湖湿地旅游风景区边上建造了古徐水街,在县城南侧建造了占地近三百亩的古徐阁景区,主体建筑七层,建筑高度61.米,象征古徐国跨越1年的历史。融入旧地名元素传承历史一些新地名看起来似曾相识,原来是融入了旧地名元素,保留了某种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南京临浦路是年的新地名,位于秦淮新河南边,因临近著名古浦“新林浦”而得名。王聿诚查阅资料发现,新林浦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见著录,古时流入长江。南朝诗人谢朓于建武二年突被调任宣城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新林浦后写下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其中最著名的两句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从此以后,在诗人墨客的眼里,新林浦就宛然成了小谢诗境。李白也是他的粉丝,在《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中有“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之叹。另一位唐代诗人韩翃在《送客游江东诗》里叮嘱客人:“若到新林江口泊,吟诗应当谢玄晖。”新林浦的下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融入秦淮新河,上游今称路线河。作为地名已经消失了多年,“临浦路”则传承着这段历史文化,衔接了文化记忆的断层。顺天大道、承天大道是年命名的两条位于南京南部新城的道路。“顺天”有以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按规律行事之意。“承天”因其穿过原大校场机场,有传承航空梦想寓意。除此之外,路名中的“天”,还与临近的明朝南京天坛遗址相关联。苏州工业园区东西向的道路有苏桐路、苏茜路、苏惠路,苏慕路、苏春路、苏虹路等以“苏”字为首字的系列路名。其实每个路名中间的那个字,都分别代表了一个苏州古园林,如“桐”指桐园,“茜”指茜园,“惠”指惠荫园,“慕”指慕园,“春”指春锦园,“虹”指石虹园,充分展示了蔚为大观的苏州园林文化。扬州近几年新命名江涛路、观潮路,位于广陵区曲江街道。扬州地名专家黄继林称扬州历史上就有曲江,上世纪七十年代命名了曲江路。西汉枚乘在《七发》里写道“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江涛路、观潮路紧靠曲江,由此命名。新增的盐运路,位于生态科技新城,让中外游客一看到路名,便会想起扬州的历史上的盐商文化。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民仆图片由王聿诚提供(除署名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