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两汉时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国的建置沿革往往会受中央政局变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郡国内属县数量、辖域变迁以及境内侯国隶属关系的变化。
其次郡(国)的属性也会受到影响,当汉郡成为诸侯王的封地,其性质就由郡变为国。王国的变动与汉郡又是彼此紧密相连的,西汉沛郡由于位处几个王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往往成为王子侯国的来属地,其辖县变迁与不同时期的王国及侯国政策息息相关。东汉时期作为王国,其政区的变化情况亦能反映国家的王国政策。
两汉沛郡(国)地理交通与政区沿革一两汉沛郡(国)地理交通1地理环境沛郡(国)所在的地区通常被纳入“梁宋”或“梁楚”这一大的区域概念中,只有将沛郡(国)置于其所处这一区域之下才能观其地理、交通之全貌。
地理环境包含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诸多因素。梁宋地区位于淮泗流域,地处今天的黄淮平原,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较为平坦,数条河流贯通境内,古来多沼泽湿地。土壤方面,水文方面,梁宋地区位于淮泗流域,境内有不少河流流经,主要属淮泗水系。由于地形平坦,河流支津众多,形成了很多沼泽湖泊。
彭城以西和西南有梧桐陂、砀陂、安陂、郑陂,彭城以南和东南有徐陂、淖湖、潼陂、乌慈渚、蒲阳陂等。这些泽陂具有蓄水的功能,便于灌溉,因此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
气候方面,据竺可桢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宄,两汉这一地区经历了由温暖到寒冷的变化,战国至西汉为温暖期,到东汉时代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2交通状况沛郡(国)地处临近中原的梁宋地区,西接关中,北通齐鲁,南达吴越,可谓是交通枢纽,不仅是陆路交通要道,水运也很发达,是当时的漕运要津。梁宋地区的经济地位,同时也阐明了该区域交通条件之便利。
实际上,《史记.货殖列传》说到的诸“都会”中,临菌、寿春、陶、合肥、吴等,都必须经过梁国“睢阳”方能够与中原腹地实现经济联系。
正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交通枢纽的地位,才具有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作用。该地区陆路交通的发达在战国时期已有显现,中原各国可以通过这里往来吴越,而且楚通齐鲁,晋联吴制楚,都要经过梁宋境内。
因为此时对边地的开发使新设郡成为可能,而且有着行政上的管理方便考虑。此外,这一时期沛郡内新置若干侯国,是武帝用以分封功臣、宗室和恩泽侯,这种情况只是增加了县目,并不影响郡的领域大小。
宣帝至元帝时,是沛郡辖域形成的重要时期,属县主要来源于他郡(国),郡内亦有侯国的设置与省并。宣帝时置扶阳侯国后省,景帝时所置郸侯国省,武帝时所置富民侯国亦省,此外复置建成侯国。宣帝元康三年(前63)因淮阳郡改为淮阳国,得之栗侯国及鄧、建平、芒、谯、城父等县。
二东汉沛郡(国)政区沿革1建置沿革与辖县变迁西汉沛郡始设于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后,至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属县三十七,此后政区仍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西汉末年沛郡为梁王后代刘永政权所占据。
直到建武二年(26),光武帝派盖延平定了沛郡内割据势力,才将其纳入光武政权的统治中来。东汉王朝建立后继承了西汉末年沛郡的行政区划,并根据东汉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更始帝刘玄称帝后,封刘永为举王。
刘玄死后,刘永在梁地称帝,并借汉家天子的名义分封董宪、张步为王,成为自己的辅翼。形成一个地跨青、徐、兖、豫四州的割据集团,其中沛郡也为刘永政权所控制。
明帝时又穷治楚王英谋反之狱,加强了对诸侯王国的限制,此时的诸侯国己不能和西汉初时同日而语,因此当诸侯王势弱威胁不到中央政权时,便无需通过政区调整来限制诸侯王的势力。
2侯国概况在研究沛国内侯国概况前,有必要对沛王世系进行梳理,对王国情况的了解是我们研究其境内侯国的基础。第一代沛王刘辅封于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魏受禅,降沛王契为崇德侯,沛国立国长达约176年,几乎贯穿东汉王朝始终。
总体来看,除光武一朝对功臣大规模分封外,沛郡更为国后所封侯国数量不多。光武帝时将大量功臣封于他们攻打下的县邑,以奖掖战功,这是国家统一战争时期的状况。随着东汉王朝的建立,在光武帝分封皇子王国之前和之后,便有目的性的将一些王国内的封国改属他郡、对功臣侯国进行更封,使王国内原来的侯国均复为县。因此沛郡成为刘辅的封国后,王国内的原侯国或改属他郡或通过徙封他地而复为县。
西汉时期,沛郡属县、辖域的变化与中央的王国政策紧密相关,沛郡处于几个王国之间,因中央采取打击诸侯王的政策,沛郡内不断有侯国来属,辖域总体上呈扩大之势,至西汉末基本定型。
东汉时的政区变化主要在光武帝时期,东汉初年沛郡基本承袭了西汉末年的政区,此时由于经历战乱人口凋敝属县有所削减,当其成为刘辅封国后政区并无多大变动,这也体现出当时王国势力的削弱以及由此带来的东汉时期的王国政策的变化东汉中后期境内开始出现异姓侯国,但相较于同一时期的汉郡来说,数量较少,说明中央考虑到其作为王国的藩屏作用。
两汉沛郡(国)区域发展状况两汉沛郡(国)辖域较大,北部临近中原腹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而南部设县和人口与北部相比较少,南北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全国划分为15个经济区,其中沛郡北部归为梁宋区,沛郡南部则为西楚区。总体来看,沛郡(国)在两汉时期经济发达,户口数在全国位于前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成就。
而沛郡(国)文化在两汉则经历了由信奉黄老道家到尊崇儒学的转变,这种文化政策上的转向是以国家的文化政策为导向的,西汉中后期沛地出现了不少传习经学之士,到了东汉时期学经习儒风气更加浓厚,通过累世经学而累世官宦进而形成世家大族,体现了东汉时期沛郡(国)儒学的兴盛。
一、经济发展状况1人口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反映,据《汉书地理志》提供的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统计数字,此时沛郡县三十七,户数409079,口数2030480。沛郡的户数和口数仅次于汝南郡和颍川郡,在全国排名第三。现将汝南郡、颍川郡、沛郡以及户数和口数在全国排名第四。
从两汉沛郡(国)的户数和口数来看,即使从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战乱、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辖域的缩小,但始终处于全国前列,虽然东汉顺帝时沛国的户数和口数己不能和西汉时期相提并论。沛郡(国)的快速恢复、稳定发展和继续跻身前列是其良好经济发展状况的体现。
2手工业这一地区的手工业也较为发达,主要体现在冶铁业和纺织业。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于产盐铁的郡县设置盐铁官。铁官的设置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铁制农具,沛郡及其周边地区之所以出土了如此多的铁器和铁农具与铁官的分布有很大关系。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在全国设有铁官49处,其中沛郡铁官在沛县,位于今徐淮地区的铁官除沛县外,尚有楚国的彭城,东海郡的下邳和朐,临淮郡的盐渎和棠邑以及广陵国的广陵,说明这一地区铁矿资源丰富,冶铁业分布范围较广,考古遗址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后,在徐州利国驿和泗洪县小峰山镇发现两处汉代的冶铁遗址。在利国驿冶铁遗址中发现汉代采矿的竖井、坑道、露天工场各一处,冶铁炉残迹两处,以及铁面、铁五齿耙等工具。泗洪县小峰山镇发现有炼铁渣、铁矿石、红烧土和汉代绳纹陶片,附近还发现半个椭圆形的炼铁炉。
二文化发展状况1西汉前期西楚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影响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楚地及楚文化有着颇深的渊源,秦末汉初楚地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曾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而汉高祖刘邦最初起事也是在楚地。
在文化上汉文化也深受楚文化影响“楚文化对汉代文化的酝酿形成有过重大的影响。”而沛郡是分汉初楚国彭城郡而置,其与楚国和楚文化的关联自不必说。
我们把曾在楚国疆域范围内并主要接受楚文化的地区称为楚地,随着楚人东迁、疆域发生巨大变化之后,楚文化的影响范围也不断发生着改变。
因战国时楚地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乃至风俗习惯都有差别,所以司马迁对楚地作了进一步划分。
沛郡大部位于西楚文化区,受西楚文化影响应无疑义。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谓的西楚文化,是指在楚文化的影响下融合本地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地域文化。
2西汉中后期儒学的发展沛郡(国)西汉和东汉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面貌。西汉前期这一地区受西楚文化和道家思想影响较大,西汉后期由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和临近齐鲁的地理优势,这一地区开始向中央的文化政策靠拢,出现了不少儒学之士,到了东汉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随着汉初丰沛功臣的衰落以及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黄老道家思想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思想取代黄老道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但沛地由重视黄老道家思想转向尊崇儒学有一个过程,沛地人士能够接触到儒学最早是受其周边齐鲁地区辐射的影响。
齐鲁一带重经术,儒家文化盛行,因此也是西汉早期学术文化首先恢复并兴盛之地。西汉初年五经的保存与传授都在齐鲁地区。《汉书?儒林传》中早期传《礼》的都是鲁地人士,此后又传至粱沛一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