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过江苏省与安徽省换地的故事。年,安徽省把自己的泗洪县和盱眙县,划分给了江苏省。作为补偿,江苏省把自己最北部的砀山县、萧县,划入了安徽省。其实,关于砀山县和萧县的归属,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在6年多时间里,这两个县从江苏划入河南,从河南划入安徽,从安徽划入江苏,然后又从江苏划给了安徽。那么,为何会这么混乱呢?今天,我们聊聊这几年内,萧县和砀山县的区划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江苏省和安徽省之间的历史渊源,因为两个省份曾经是一家人。元朝统一全国以后,鉴于疆域面积辽阔,管理各地区存在很大的困难。元朝推出了行中书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其中,长江以北地区属于河南江北行省,长江以南属于江南行省。我们看一下砀山县、萧县的位置,这两个县位于江苏的最北部,与河南永城县等地,都属于芒砀山的一部分。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元朝统治末期,出现了地方长官武装割据的情况。明朝建立以后,沿用了行省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改进。请注意,就是在明朝统治时期,我国很多省份的行政区划逐步确立了。

由于明朝拥有北京、南京两个首都,也就出现了北直隶地区和南直隶地区。北直隶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和京津地区,南直隶则是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南直隶地区各方面的事务,由南京六部负责办理。17世纪中期,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清朝大举入关,在10多年时间里,确定了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定都北京,南京被改称为江宁府,南直隶则改称为江南省。

清朝对江南省并不放心,因为江南省的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仅仅是苏州府和松江府两个地区,就承担了全国十分之一的赋税。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清朝把江南省一分为二,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江苏省建立之后,砀山县和萧县就隶属于江苏省管理,隶属于徐州府。徐州位于我国的南北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部的徐州、中部的南阳和襄阳、西部的汉中,这几个地区属于南方政权必须扼守的要地。在清朝统治的后期,清朝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西方列强如狼似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

为了拱卫自己的统治,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其中,修建铁路是重要内容。随着铁路的修建,徐州的战略优势地位逐步显现,成为了连接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个省的枢纽。截止这个时候,萧县和砀山县,仍旧隶属于江苏省管理。在近现代历史上,我国前后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阶段,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各地区的行政区划根本没有精力调整。

一转眼到了年,当时,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基本解放,各路野战大军正在逐步南下。江苏省的北部已经解放,南部则还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管理江苏省北部地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年,苏北行署区成立,负责管理苏北等地。但江苏省最北部的7个县,被暂时划入了山东省(新海连市、赣榆县、东海县、邳县、铜北县、华山县、沛县和丰县),划入了藤县专区和临沂专区。

作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聊过这个问题。年1月,江苏省西北部萧县和砀山县,则被暂时划入了河南省的商丘专区。商丘专区的管辖区本来就很狭长,加上了萧县和砀山县,形成了“一字长蛇阵。”当时的交通、通讯等都比较落后,商丘专区管理砀山县和萧县,存在实际困难。因此,到了年10月,萧县和砀山县,从河南省商丘专区,划入了皖北行署区的宿县专区。相当于在1年时间里,从江苏省划入河南省,然后又划入了安徽省。

江苏省被分成了好几个部分: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南京直辖市。北部的7个县划入了山东,西北部的两个县划入了安徽。这属于临时性的区划政策,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局势的全面稳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了主要任务。作为全省的经济大省,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不利于江苏省的发展。年,苏北、苏南两个行署区合并,南京被撤销直辖市,再次成为了江苏省的省会。划入山东省的7个县,划入安徽省的砀山县、萧县,全部还给了江苏省。

从具体情况来看,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但事情还远没有结束。进入50年代中期,治理洪泽湖泛滥的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洪泽湖卡在了江苏省和安徽省之间,西边属于安徽省,东边属于江苏省。治理洪泽湖,需要调整各方面的资源和人力物力。两个省份共同治理,可能会出现相互不协调的情况。为了更好的治理洪泽湖,江苏省和安徽省上演了50年代很常见的“换地。”安徽省把洪泽湖西岸的泗洪县、盱眙县,划分给了江苏省。

为了补偿安徽省的损失,江苏省把西北部的萧县和砀山县,又一次划入了安徽省宿州专区。这是两个县第二次划入宿州专区,6年前,曾经第一次划入安徽省宿州专区。后来,宿州专区变成了宿州地区,又成为了宿州市。萧县和砀山县至今仍隶属于宿州市,但两个县距离宿州市区的距离比较远。如果不是必须的事务,一般都会前往徐州市区。尤其是萧县,距离徐州市区非常近,几乎半小时的路程。关于江苏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