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有多蓝
与其让别人认同你、证明你优秀,还不如自己用行动、用时间来证明。
——作者题记
文
周苏蔚
▲蒋志刚近照凝望着蓝天。许多次、许多次凝望。
蒋志刚,一个清清爽爽的男人,终于渐渐在一次又一次凝望蓝天中实现了自己的建筑梦。在金坛,我曾经很有兴趣地随便指着一座高层建筑物,问:谁建的?立刻有人回答:是城东建筑公司蒋志刚他们。
时间,已经打上蒋志刚他们这一代建筑人期盼的烙印。
用了五十年,蒋志刚带领他的建筑团队建造了金坛60%以上的城市地标建筑,有句顺口溜验证了这个传闻:东西南北中,处处是城东。
城东——蒋志刚,不仅仅是一种名称和称呼,更是企业精神的一个连体;他,或他们,塑造了金坛建筑五十多年的光辉历史。
盛夏季节,一九六六年八月。
张纲孝,金坛县城东乡党委书记;夏文明,金坛县城东乡人民政府乡长,共同宣布一个重大决定:成立城东建筑站。那一年蒋志刚十九岁,刚刚从城东中学初中毕业,唇边的绒毛还软软地贴着,随着六十八名瓦工、木工加入了这支热气腾腾走集体化道路的建筑队伍。
蒋志刚学的是瓦工。师傅蒋普林曾教导他,眼睛放灵活点,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回忆进站最初的十年,用蒋志刚的话说是“摸爬滚打”,从一个学徒成长为瓦工带队负责人。这十年奠定了他吃苦耐劳、稳扎稳打的做事风格。
时间的蹉跎与岁月的搏击,让蓝天下的蒋志刚越过了无数次的期待。
又是一个时间节点。一九七七年,刚刚三十出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泥瓦匠以其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善于团结沟通的组织能力被领导看中,挑起了城东建筑站副站长的重任。
波浪中城东建筑公司终于遇上了好时光。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如春天般的温暖,为建筑行业提档升级带来时机。一九八零年四月,金坛县委县政府为振兴地方工业经济,决定投资建造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一百五十万纱锭的厂房,施工时间要求八个月完成。纺纱厂车间有特殊工艺要求,考虑到科学采光和降低噪音,必须是屋顶窗口朝北的锯齿形。当时县里经济薄弱,难得筹集到资金投资一个大项目,只能成功绝不能失败。县领导商量来商量去,这么重要的基建工程交给谁去做?经过征求建设局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分析评估几个建筑站的业绩,最终决定把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城东建筑站。得到通知的当晚,蒋志刚兴奋了一夜,“县里把这么重要的工程交给我们,说明是充分信任我们,说明以前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面临的压力也很大,那时的城东公司基本都是一群砌灶台、修老屋的农民土泥瓦匠,没科技含量,没机械设备,赶“鸭子上架”,行吗?香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心里一急,上火了,早晨起来满嘴是泡,舌头发苦发毛。老婆心疼地说:有这个必要吗?建筑站又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和大家商量啊!这话提醒了他。一上班,蒋志刚便召开“诸葛会”,群策群力商讨施工细节方案。于是一个“六进六离”、“三个确保”的施工计划公布于众。
“六进六离”:—早上六点进工地、晚上六点离开工地,轮番作业,人歇机械不歇。全体施工人员统一用餐。
“三个确保”:—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确保工期。
参与建筑施工的七十多名工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并且“细化、量化”、“定额施工”考核,按照总体工作量分解到每个人头。有专人每天检查施工质量,每天验收,当天发现问题当天解决。每天开工前宣布当日作业要求的方案,让所有施工人员都了解整个施工过程。蒋志刚还直接组织“青年施工队”,用专业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解决施工难题。那些年比较时尚的口号是“苦干、实干加巧干”,作为一种精神呼唤,不失为方法。刚进入八十年代,城东建筑站的机械设备就是一台打灰机、几台搅拌机。没有塔吊,就用二十多米高的通天木挂上铁“葫芦”,把建筑材料吊上去。有一天,毛竹斜挑突然倒塌,土制的吊桩发生事故。虽然没有砸伤人,但这次事故提醒了蒋志刚不能掉以轻心。于是专门指定安全监管人员坚守看护施工现场,不间断巡查。八个月后,厂房经验收合格,蒋志刚方才敢重重地呼出憋在心中的那口担惊害怕的气。
在蒋志刚的建筑阅历中,有过一段又一段风风雨雨的经历,如同文学作品里故事。不同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而活生生的过往,无法虚构。城东建筑人随着滴水的歌吟,展开坚硬的翅膀在蓝天下来回搏斗。
男子汉内心的期待正越过长空蓝天,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风景。
继后,城东建筑名声大噪,伴随当地经济快速起步,诸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楼群,于丰润的土地间慢慢升腾。在湛蓝的天空下,我们清晰地看到金坛柴油机总装车间、金坛物资大楼、金坛邮电大楼、金坛五金公司大楼、金坛教师进修学校、金坛财政大楼、金坛米厂大米生产车间等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建筑早已突破六十年代砌房造屋泥瓦匠们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要求。建筑市场不断兴旺也迫使蒋志刚带领城东建筑人不停下脚步,第一目标向前、第二目标向前、第三目标还是向前。
一九八五年,随着城东建筑站更名为城东建筑公司,已经担任公司经理的三十八岁的蒋志刚和他的团队,公司综合排名已在金坛稳坐前四强的位置(当年排名是:金坛第一建筑公司、金坛直溪建筑公司、城西建筑公司、城东建筑公司)。要知道,那年蒋志刚每月的工资只有四十元不到,按照其付出的贡献相比,那根本就是无法合理计算的收支比例,但蒋志刚心甘情愿。
炎夏即将过去。一九八八年的九月,城东建筑公司接到承建金坛商业大厦十三层高楼的施工任务。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的开始与结束,以及一座建筑的诞生那么简单。这个项目触发了一支施工队伍由量到质的一次巨变。城东建筑公司当年作为乡村级别的施工队伍能顺利完工金坛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座高层商用楼,确实整个施工过程别有一番滋味......
此刻中国大地正面临改革开放热潮,各行各业为经济腾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三层高楼是当年金坛地标性建筑,城东建筑公司作为承建单位所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确实不小。毕竟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技术力量有限、建筑设备有限。甚至可以说,一群农民泥瓦匠,不仅谁都没有造过这样的楼房,更没有谁住过这样高的楼房,许多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心里没底。可蒋志刚就是不信这个邪,在和同事们交流中显露出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当然,靠盲干肯定不行,科学施工科学管理灌输全过程。公司领导层统一思想后,确定把施工任务交给善打硬仗、技术实力强的第一工程队。蒋志刚立即通知财务,准备自筹资金,采购一批搅拌机和两台16吨米的塔吊,提升建筑装备实力,不能再小打小闹。今天来看,到处可见60吨米、80吨米的塔吊,16吨米的塔吊简直就是“小儿科”,可八十年代整个金坛只有四台这样的塔吊,即便是江苏全省,这样的塔吊也算是稀罕物。一台16吨米的塔吊当年售价十六万元,两台三十二万元,再加上三万多一台的搅拌机和外墙脚手架设备,是笔数目不小的真金白银,需要魄力来投入,当年城东建筑公司一年的纯收入也不过才三十多万元。付出还是有回报,两年多的施工阶段,不仅这些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也因为这些新设备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才,为日后公司从德国进口价值五百多万元的大型设备投入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说到这段话题,蒋志刚微微一笑说:算是花了血本,值得!由此金坛城东建筑前进的脚步走的更扎实更坚定。
之后,一大批高层商业用房、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工业用房在蒋志刚带领的“城东建筑”人手中陆陆续续成为现实,不断创造出“金坛奇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金坛县委、县政府主推大力发展金坛工业经济,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创建“亿元乡”乡镇,当时工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东乡是首选。为了响应县委号召,城东乡党委力争完成首创目标,为加强乡工业公司的组织领导和能力提升,决定从城东建筑公司调任蒋志刚为城东乡工业公司经理,并兼任城东建筑公司党支部书记。蒋志刚接到任职通知后深感压力重重,转岗提升既喜又惊,如何胜任工业公司经理是他人生首遇挑战,但只能进不能退,他苦心思虑后决定迎难而上。
那时的工业公司经营指标平平,人浮于事,普遍缺乏活力和斗志,蒋志刚准确把脉企业状况,提出以基础管理建设为核心的经营策略,着重打造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行政、生产、质量、供销、财务、技术、设备七个方面),仅用三年时间,工业公司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产值翻了两番,城东乡也成功赶超其他乡镇,成为金坛第一个“亿元乡”!一九九一年,蒋志刚回到城东公司后,就认真总结工业公司的宝贵经验,充分结合实际,及时将工业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到城东公司的经营管理创新改革中。几十年如一日,他带领城东人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用汗水和智慧,向社会展示出一个个划时代的精品力作。
▲常州三联孔古式石拱桥文亨桥二0一八年十月的一天,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蒋志刚和我聊起半个多世纪来的话题时,脸上洋溢的神色依旧是朝气蓬勃的青春光彩。如数家珍地向我述说城东建筑在金坛建筑行业历史上超常规获得几个第一:
第一个获得“扬子杯”的有代表性的地标工程(一九九四年,金坛华润大厦工程,项目经理荆和平)。
第一个获得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金屋奖”(一九九六年)。
第一个获得上海“白玉兰”工程杯奖(二00二年,上海桐柏公寓,项目经理夏天蔚)。
第一个自一九九四年到二年连续七年获得江苏省建筑企业的“最佳企业”称号。
以及多年被江苏省建筑协会、常州建委、金坛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并且城东建筑公司的销售额从一九九七年19.5万元增长到二00三年的1.81亿元(二0一八年主营业务销售额已超16亿元,新签合同额已超40亿元)。
我问: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蒋志刚回答:民间有句老话,“三世不孝娘,罚你做瓦匠,夏晒太阳冬乘凉”。说明干这行当在旧社会是惩罚性的,都是没文化的大老粗,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新社会那就不同啦!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家园是光荣使命,新一代建筑人需要科技需要志向需要才智。不错,我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学习、进修、交流,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应城东建筑的发展之路。
我问:把一个乡镇企业从三级资质上升到二级资质,再取得特级资质。即便是二00三年企业改为股份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有许多建筑企业散伙了、歇业了,城东建筑的队伍为何没有垮,反倒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你有何法宝?
蒋志刚回答:用独特的管理体制优势,握紧团结集体的拳头,树立企业的精神支柱,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注重科技与理念的创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传统建筑的概念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构成供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空间;而现代建筑是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求,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科学规律、风水理念、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要成功完成每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整个建筑进程都要建立日程安排、资金支持、施工安全、材料供应等。或许,时至今日,仍然有人猜测城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能够越做越强的绝招到底在哪里?
蒋志刚有最好的回答:统一集中的管理方式、自己的专业队伍。
▲华城商业广场,金坛地标建筑之一担任经理后,蒋志刚便结合实际着手打造更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坚持集体核算。把城东建筑公司作为一个整体,领导班子有专业条线分工,下属9个工程队(二00三年改15个项目部),分公司、工区、工程队三级管理(二00三年股份制改革后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撤销工区,公司直接管理项目部)。不接受外来挂靠单位,不搞开票增加虚收入。其次,坚持“三制”改革。员工使用实现聘任制、领导岗位实现责任制、项目经营实现承包制,自觉加强全体员工“企业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经营层、管理层、操作层的积极性。第三,坚持培养人才。发挥各人专长,把员工送出去读书进修。当年国家人事制度死板,乡镇企业没有大学生的分配指标,甚至连中专生的分配指标也没有。城东建筑公司就下决心培养自己企业的人才。这个做法多年后实践证明非常正确。蒋志刚笑着告诉我:企业培养的人才,忠诚度相当高,极少有跳槽离开企业的(除了被上级部门选拔使用)。几年后一批批上海同济大学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后都回到企业,挑起重任,成为了顶梁柱。特别是近两年来,公司先后引进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达80余名,为未来的腾飞添砖加瓦。同时,公司加强统一管理,除了工程设备由公司统一调配使用、建筑材料由公司统一采供外,还增强各个项目部的实力,配齐配全各工种的技术力量,让小麻雀五脏齐全。用城东建筑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拉出去,我们就是一个打硬仗的群体。
这话不假。
有一年,晨风服装集团砌北厂房,按照合同工期还有六十多个卫生间难以完工。公司分管领导得知后,立即调动三个工程队的三十多名专业装饰工进场,做防水的、铺电线的、接管道的、贴瓷砖的,流水作业,各显神通,半个月结束任务。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承建两万多平方米的“华罗庚科技城”项目,这是常州建筑设计院按照江南水乡特殊风格设计的建筑物,既有园林“透、亮、畅”的艺术特色,又有模仿数学量器具的严谨,工艺要求特殊。建筑结构中既有框架、网架又有砖混;既有封闭大厅、房间又有开放庭院,交叉混合。显然工艺相当复杂,但此时的城东建筑公司已不是往昔,要技术有技术,要工种有工种,有设备有设备,要建材有建材,可谓兵强马壮。一年后如期完工,确保金坛顺利召开第一届“华罗庚科技交易会”和金坛撤县建市新闻发布会。
经过艰辛的努力,城东建筑公司逐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学习培训机制、锻炼培养机制、激励考核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亮出了一片城东建筑管理特色的蓝天白云。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城东建筑公司还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还组建了四个油漆队、四个水电队、一个市政工程队、一个铝合金门窗队、一个设备租用站、一个房屋开发公司、一个劳务公司,将触角伸向建筑的各个角落,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多元化全方位的经营模式,为招标承包各种施工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用蒋志刚的话说:“一笔投资、一套图纸、一副班子、一片房子。以建补工、以工养建、配套生产、全面发展。”
▲金河花园1~22#楼如果说,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满足的,是完成那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事。那么二00六年国家强制实行的政府建筑项目公开招投标,就是对蒋志刚领导的城东建筑公司团队最大的考验。
这年六月,又是一个酷暑炎热的夏天。金坛开发区拆迁安置的民生工程——“金河小区”进行公开招投标,建筑面积十一万平方米,工期要求六个月。最后城东建筑公司竞标成功。项目拿到了,热气也上了身。这是当时单体标段最大的安置项目,况且工期这么紧。特别是竞标结束后开发区领导紧紧握着蒋志刚的手,再三叮嘱:蒋总,这个工程能不能按期完成,关系到政府向老百姓承诺的公信力,必须成功!回到公司,蒋志刚把自己内心的责任感受立即传递给整个团队,激战的情绪鼓舞了大家。蒋志刚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总工杨树庆,以他为现场总负责(城东建筑公司自己培养出来的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师);然后增派队伍,加强实力,五个土建项目部同时进入施工现场,高峰期有二千多人参与施工。
项目虽然开工了,可建筑同行们怀疑:城东真有这个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
拆迁的老百姓纷纷猜测:这么大面积,金坛从来没有谁建过,城东建筑公司真的能按期交付?
除了组织实施完善,蒋志刚还采取激励措施,拿出二十万奖金,公开悬赏:我们不仅要按期完工还必须创优质工程。
这是一次实战考验,更是一个团队与团队间的协作,一个工种与工种间的配合。二十多台搅拌机、十五台塔吊、几千吨钢管,五个项目部经理平均年龄四十多岁。一个庞大的施工现场需要科学指挥,那场面真的令人震撼。多年后仍然被城东建筑人津津乐道。总工程师李伟民、工会主席刘和平、人力资源部经理王盛柏等都亲眼目睹了“金河小区”不仅按期交付,而且工程质量还获得江苏省“扬子杯”奖、获得江苏省文明工地称号。
自这个项目起,蒋志刚立下规矩:凡创下优质工程,一律奖励。由此,群情激奋,每年城东建筑为此需要多支付二百多万奖金。
我问:值不值?
城东建筑公司现任领导们有力的回答我:太值了!
事实也告诉了我们:从一九八九年至今,城东建筑公司共获得四十七项“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获得一项上海市“白玉兰”工程奖,填补了金坛建筑业在该领域的空白。
因为质量过关、因为诚信有效,自一九九三开始,城东建筑公司就是著名服装企业——晨风服装集团指定的提供建筑施工的企业。晨风服装集团尹国新总经理有句名言:晨风人要做世界上最好的服装缝纫工!城东建筑公司的蒋志刚总经理回答:“城东人”要做最好服装缝纫工的最好的建筑人。二十五年中,晨风服装集团的厂房办到哪里、城东建筑公司队伍就开到哪里。苏州、昆山、宿迁、泗洪等,二十多个亿的建筑产值、一百六十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城东建筑公司从土建到装潢,到金属门窗装配,到油漆涂料,一条龙服务,完全满足晨风服装的建设工期需要。而所有晨风服装集团的厂房都先后被评为优质工程、文明工程。
在广阔蓝天里一路行进中,蒋志刚刚率领的城东建筑团队有两个项目特别值得骄傲自豪和载入史册。
一个是二00一三年三月开工、二0一四年九月完工的“金广场”(金坛市民中心);一个是二0一二年建设的“新安花园”保障房工程。金广场工程项目建筑面积十万一千五百七十一平方米,由于工程质量过硬,中国建筑业协会评定示范工程现场验收时,获得了84.66的高分,这个分数在当年江苏省所有的建筑项目中名列前茅,也是金坛建筑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级绿色示范工程,由此带动了金坛以致整个常州建筑业开展实现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六十年来国家建设部门一直坚持每年抽查基层项目,二0一二年第一次抽查验收金坛。建设部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曾宪新带领专家们抽查了“新安花园”保障房,并从城东建筑的行政领导班子、建筑承包方式、施工组织等方面,对蒋志刚总经理当面进行质询。最终不仅通过了专家评定,还得到曾司长的高度评价,他认为:金坛城东建筑没有以包代管、不搞挂靠,而是实行一级核算三级管理考核分配的模式运作,社会和经济成效很明显,全国少见。事后私下有专家对蒋志刚说:刚抽到验收金坛城东建筑公司时,其实大家都怀疑,能过关吗?可抽查新安花园工程后确实惊叹。真是出乎意料!
经历了五十个风风雨雨岁月的城东建筑公司,二00三年实行股份制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蒋志刚和领导层决定,一千五百多名员工全部进入社会保险,保险费由公司统一缴纳,每年支付一千多万元。可以这样说:连续6届金坛人大代表、多年被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蒋志刚功成名就,城东建筑名扬天下。不过他还是满怀深情地提醒我: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和各主管部门长久以来的关怀和支持,离不开客户们的信任和帮助,更离不开一代代城东人的汗水和智慧,不能忘了曾经和我一同奋斗的老哥老弟们。
请记上一笔:祝月波、华春堂、邱宝峰、周林孝、杨树庆、施火生、周月怀、沈锁文、吴火庚……
如今蒋志刚已经把城东建筑有限公司的接力棒顺利地交到了周月怀手上,完全有理由颐养天年了。然而曾经心中的那片蓝天没有远去。如果说以前是期盼,期盼蓝天下有更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么今天就应该是享受,享受蓝天中多姿多彩的风景。
有一颗心,在蓝天下依旧牵挂、目光依旧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958.html